7:30-9:00 | 唤醒清晨:一碗火饺配茶禅
崇川人的早晨从一碗“火饺”开始,这种南通独有的早点形似弯月,外皮酥脆,内馅以鲜肉为主,咬开瞬间汤汁四溢,推荐前往位于寺街的“陈氏火饺”——这家百年老店至今保留柴火灶台,清晨6点开卖,老食客习惯端着碗坐在青石板台阶上吃,搭配一碗豆腐脑,撒上虾皮紫菜,咸鲜味与火饺的油香完美平衡。
吃完早餐,步行5分钟抵达天宁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庙藏着“江海第一钟”——通高3.5米的明代铜钟,轻叩钟身能听到浑厚的回响,寺内古银杏树已有600年树龄,秋天金黄铺地,夏季绿荫如盖,建议提前查好寺内晨间禅修体验,在木鱼声中感受片刻宁静。
9:30-12:00 | 山水人文:登狼山瞰长江
从老城区驱车15分钟抵达狼山景区,作为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狼山虽海拔仅109米,却因“江海交汇第一峰”的地理位置成为必游地,登山建议选择西麓步道,沿途可见骆宾王墓、张謇“梅林春晓”石刻等古迹,登顶广教寺大观台,眼前是开阔的江面,货轮如棋子般缓缓移动,若遇上雨后初晴,江雾缭绕时更能体会“江上浮玉”的意境。
下山后别错过北麓的南通植物园,7月正值荷花盛放,核心湖区“九曲花溪”种植了100余种睡莲与王莲,站在木栈道上仿佛踏入莫奈油画,园内设有冷泡茶自助点,用狼山泉水冲泡的碧螺春,解暑同时品味“山水茶”三重清冽。
12:30-14:00 | 江鲜盛宴:舌尖上的时令密码
崇川区的餐饮江湖里,江海渔港是吃河豚的首选地,主厨持有专业河豚烹饪执照,推荐“秧草烧河豚”——春季秧草的清甜中和河豚油脂,鱼皮胶质粘唇,若同行人数较多,可加一道“刀鱼馄饨”,清明前的刀鱼茸混入少量猪肉,汤底用鱼骨熬煮3小时以上。
预算有限的游客可转战南大街美食巷,尝试现剥现炒的“文蛤鸡蛋饼”,摊主多是附近渔民,撒一把小葱提香;或者来份“冷蒸”——将未成熟小麦炒熟碾粉,拌入红糖,口感介于藕粉与麦片之间,是《南通民俗志》记录的立夏传统食物。
14:30-17:00 | 博物漫游:从蓝印花布到近代工业
午后避开烈日,走进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内展出的蓝印花布制作工具,藏着国家级非遗的智慧:用黄豆粉和石灰调成防染浆,手工刻版印花,参观者可现场体验刮浆工序,新馆二层的“江海文明”展厅,通过2000年前煮盐陶盘、宋代越窑青瓷等文物,串联起南通从沙洲成陆到近代崛起的历程。
对工业史感兴趣的游客,建议打车10分钟到唐闸古镇,大生纱厂旧址保留着1915年的英式厂房,红砖墙上的爬山虎与锈迹斑斑的纺织机构成强烈视觉冲击,在“时光杂货铺”里能找到南通老火柴厂生产的火花贴纸,以及用纱厂废料制作的文创布袋。
17:30-19:00 | 暮色巡航:解锁濠河十二桥
傍晚的濠河是崇川区最灵动的风景线,建议从环西文化广场码头登船,选择敞篷画舫,航线会依次穿过北濠桥、和平桥等12座桥梁,其中长桥最具特色——七孔石桥倒映水中,与两岸的明清建筑群构成“桥似弯弓塔似箭”的景致,船过“南通中学”段时注意观察水面,成群的白鹭常在此捕鱼。
下船后沿河步行至钟楼广场,19点整会响起《茉莉花》钟声,广场西侧的“有斐书店”顶层露台是拍摄钟楼与电视塔同框的最佳机位,点一杯用如东老白酒调制的“濠河晚风”特饮,看落日余晖将河水染成琥珀色。
20:00-22:00 | 夜游新地标:美术馆与夜市共生
2023年开放的南通美术馆将夜场开放至21:30,建议重点看负一层的“江海潮生”特展,其中吴冠中1982年创作的《南通港》用抽象线条勾勒出长江渡轮的繁忙,三楼数字展厅正在展出的“流动的蓝印花”用投影技术让传统纹样在纱幕上生长,拍照时建议穿纯色衣物。
夜宵推荐转战荷兰街夜市,别被欧式建筑外观迷惑,这里藏着最地道的本土小吃:用煤炉烤的缸爿(南通草鞋底烧饼),抹上自制的蚕豆酱;或者试试“火饺2.0版本”——摊主将传统火饺改良为芝士榴莲馅,外酥内拉丝,夜市中央舞台常有通剧票友表演,唱段多取自《花子街》《白蛇传》等本土剧目。
22:30之后 | 深夜治愈:24小时书房与盲人按摩
崇川区的夜生活不止烧烤啤酒,想要安静氛围,可去凤凰书城的24小时阅读区,这里专设“南通作家书架”,翻阅《范曾诗集》或《海安花鼓调研录》,点一壶葛藤茶醒神,若需缓解暴走疲劳,虹桥路盲人按摩院提供中医推拿服务,师傅能准确说出“你左边肩膀比右边高两公分”,手法融合了南通知名的季德胜蛇药推拿技艺。
个人观点:
崇川区最妙的体验,在于历史与当代始终保持着对话,你在唐闸古镇摸到的红砖,可能正与5公里外美术馆的金属外墙产生化学反应;老茶客端着紫砂壶听评弹的茶馆,隔壁就是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咖啡店,这种时空交错感,或许比某个具体景点更值得品味,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把行程拉长到两天——但若真只有24小时,按这个路线走,至少能触摸到这座江海之城的三重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