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如何识破低价诱饵背后的消费陷阱?

旅游本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但当消费者满怀期待报名“一日游”,却遭遇强制购物、虚假宣传、中途加价等套路时,这场短暂的旅程便成了信任崩塌的导火索,近年来,关于中国国旅等知名旅行社旗下“黑一日游”的投诉屡见不鲜,本文从真实案例出发,剖析行业乱象,并为消费者提供避坑指南。
打开某知名旅游平台,输入“北京长城一日游”“云南石林一日游”等关键词,价格从50元到300元不等,部分产品标注“国旅直营”“无购物”,实际行程却暗藏玄机。

如何识破低价诱饵背后的消费陷阱?-图1

以某游客投诉的“北京八达岭长城一日游”为例:宣传页承诺“纯玩团、专车接送、导游全程讲解”,实际行程中,游客被凌晨5点集合的大巴拉往购物店,导游以“支持扶贫”为由强制停留2小时;所谓的“长城游览”仅限1小时,其余时间均在推销玉器、药材,当游客提出异议,司机以“中途下车需补交车费”威胁。

此类案例并非孤例,文旅部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针对一日游的投诉中,强制购物(占比42%)、行程缩水(31%)、虚假宣传(19%)位列前三,部分旅行社甚至通过“分拆合同”逃避监管——与游客签订的主合同标明“无购物”,实际由地接社执行另一套含购物点的行程。


利益链条:谁在纵容“黑一日游”?

“黑一日游”能长期存在,本质是多方利益的合谋。

  1. 旅行社:低成本获客的灰色生意
    部分中小旅行社以超低价吸引客流,再通过购物返佣弥补成本,某云南旅行社的“99元石林一日游”,实际成本(门票+车费+餐费)超过200元,差额需靠游客购物填补,若团队消费额不达标,导游需自掏腰包补足,这直接导致服务态度恶劣。

  2. 导游:零底薪下的生存压力
    据《2022年中国导游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超六成导游无固定底薪,收入依赖购物提成,一位从业者透露:“带一日游团,每人头费(旅行社支付给导游的费用)仅10元,若不推销商品,一天工资还不够交通费。”

  3. 监管盲区:线上线下联动难
    部分旅行社通过社交平台招揽散客,线下转包给无资质车队,形成监管真空,游客在短视频平台购买的“国旅认证产品”,实际由第三方私人承包,一旦发生纠纷,旅行社以“冒用名义”推责。

    如何识破低价诱饵背后的消费陷阱?-图2


避坑指南:三步识破套路

面对鱼龙混杂的一日游市场,消费者需掌握以下技巧:

价格比对:警惕“不合理低价”
• 参考景区官方门票+交通+餐饮的硬成本。
• 八达岭长城门票40元,北京市区往返大巴人均80元,餐费30元,合理价格应不低于150元,若报价低于120元,大概率含购物陷阱。

合同细节:拒绝模糊表述
• 要求明确标注景点游览时长、购物店名称及停留时间。
• 警惕“赠送项目”“特色体验”等模糊条款,这些往往是购物店的代名词。

口碑验证:善用维权平台
• 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查询旅行社资质。
• 在社交平台搜索“旅行社名称+投诉”,查看真实用户反馈。


行业反思:规范化之路在何方?

根治“黑一日游”,需从源头重塑行业生态:

对旅行社:建立透明化成本体系,禁止“零负团费”模式,昆明市要求一日游产品明示“综合服务费”,不得以购物返佣为盈利点。

如何识破低价诱饵背后的消费陷阱?-图3

对导游:保障基本权益,推行“底薪+服务评分”薪酬制度,北京市试点导游星级评价,游客打分直接影响导游收入,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对消费者:摒弃“占便宜”心态,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显示,选择“低价团”的游客中,73%明知有购物陷阱,仍抱有侥幸心理,理性消费才是自我保护的核心。


个人观点
作为旅游行业观察者,我认为“黑一日游”本质是市场供需错配的产物——部分游客追求低价,旅行社迎合需求却突破底线,破解困局,既需监管重拳整治,也需消费者用脚投票,当越来越多人拒绝“50元游故宫”的诱惑,转而选择明码标价的正规服务,行业才能真正走向阳光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