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登临大坝如何触摸历史的温度?

清晨七点,阳光穿过薄雾洒在蜿蜒的山路上,车轮碾过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导航提示“前方500米到达佛子岭水库景区”,作为安徽六安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这座始建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坝”,用七十余年的时光沉淀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若想用一天时间感受它的魅力,这份实地探访的行程或许能给你答案。 穿过刻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红色标语墙,眼前豁然展开的灰白色弧形大坝宛如一道钢铁脊梁,全长510米的坝顶步道两侧,铸铁栏杆上斑驳的锈迹记录着风雨洗礼,建议跟随景区讲解员(每日10:00/14:00两场免费讲解)走进坝体内部的观测廊道,指尖触碰冰凉混凝土的瞬间,1954年抗击特大洪水时万人抢修的场景仿佛在潮湿的空气中重现,登高至瞭望台,可见21孔闸门如琴键般排列,春末夏初泄洪时,奔腾的水流与两岸青山构成一幅动态山水长卷。

登临大坝如何触摸历史的温度?-图1


10:30 | 地质博物馆里的“时空胶囊”

距离大坝步行8分钟的地质陈列馆常被游客忽略,却是理解水库价值的关键,展柜中陈列的页岩标本揭示着淠河流域特殊的地质结构——正是这些极易风化的岩层,导致历史上淮河频繁改道,互动沙盘演示区用灯光模拟1950年洪灾范围,当红色警示灯覆盖整个皖北平原时,便能理解当年周恩来总理为何亲自督办佛子岭水库建设,馆内珍藏的工程手稿尤其值得细看:泛黄的设计图上,苏联专家与中国工程师用红蓝铅笔标注的修改痕迹,无声诉说着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合作与突破。


12:00 | 山野厨房的时令馈赠

驱车10分钟抵达黄岩村,推荐选择临水的“淠河人家”农家乐,五月来访必尝“毛刀鱼炖豆腐”——这种仅存于水库深水区的银色小鱼,肉质细嫩无腥,与石磨豆腐在柴火灶上慢煨两小时,乳白色汤头里浮着翠绿野葱,若是秋季,别忘了点一道板栗烧鸡,农户散养的土鸡与山坡捡拾的油栗在铁锅里碰撞出焦糖色香气,老板会指着窗外的枇杷树笑说:“树上的果子随便摘,但小心别踩了我刚种的葛根苗。”


下午14:00 | 乘船探秘“水上喀斯特”

午后在游客中心租一艘电动观光船(每小时80元,限载4人),向西绕过鹰嘴岩,水面骤然收窄成“一线天”奇观,船行至龙王洞水域需格外小心——水下暗藏十余个未完全淹没的溶洞入口,阳光折射在钟乳石上泛着幽蓝光泽,老船工会提醒你关掉发动机,静静聆听岩壁滴水的空灵回响,若运气好,或许能遇见成群的鸳鸯从芦苇丛中惊起,翅尖掠过水面划开细碎的金色波纹。

登临大坝如何触摸历史的温度?-图2


15:30 | 徒步者的微观乐园

东岸森林步道适合喜欢慢行的旅人,建议携带放大镜观察沿途植被:潮湿处的肾蕨叶片背面布满褐色孢子囊,枯木上附生的云芝像一朵朵凝固的灰褐色浪花,在第三观景台附近,有条被野草半掩的小径通向“工程师碑林”,237块青石碑上刻着水库建设者的姓名,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你会发现“张玉田”三个字——这位19岁的女技术员在1953年暴雨夜为抢测水文数据不幸坠崖,墓碑朝向永远守护着大坝。


傍晚17:00 | 光影魔术时刻

返回大坝西侧的摄影平台等待日落,当夕阳将泄洪闸镀成琥珀色,对岸山脊的轮廓逐渐模糊成水墨剪影,此时长曝光拍摄车流光轨是最佳选择:坝顶公路蜿蜒的红色尾灯与深蓝暮色交织,宛如一条发光的绸带缠绕山腰,若逢农历十五,不妨多留片刻——没有城市光污染的水库之夜,星空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分不清哪片是天上的银河,哪片是人间的水波。


随身包里建议备齐三件物品:防风外套(坝顶常有大风)、防水鞋(步道部分路段潮湿)、望远镜(观察对岸峭壁上的鹭鸟巢穴),回程若走346国道,可在霍山县城停留购买“佛子岭香鱼”干货——这种用水库深层冷水养殖的鳜鱼,经古法烟熏后肉质呈半透明的玛瑙红,撕下一缕细嚼,山野的清气混着果木炭香在齿间流转。

登临大坝如何触摸历史的温度?-图3

站在坝底仰望这座高75.9米的庞然巨物时忽然明白:所谓“人间奇迹”,从来不是冰冷的混凝土数字,而是一代代治水人把青春碾碎成砂石,再浇筑成守护山河的永恒誓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