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这座坐落在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的巨型石刻佛像,以其71米的巍峨身躯俯瞰人间千余年,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大佛本身固然令人震撼,但若只将目光停留于此,难免错过周边更丰富的文化脉络与自然馈赠,我们以脚步丈量这片土地,探索大佛之外那些常被忽略却同样精彩的人文景观与烟火日常。 从大佛景区北门向西步行约1.5公里,乌尤山如翠玉浮于江面,拾级而上,乌尤寺的朱红山门在绿荫中若隐若现,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院,至今保留着完整的禅宗建筑格局,大雄宝殿内,明代木雕十八罗汉像衣袂翩然,工匠用刀锋凝固了风的轨迹,住持释广慧曾向笔者展示过寺中珍藏的《贝叶经》残卷,泛黄的棕榈叶上,梵文经咒仍清晰可辨,见证着南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
沿江而下至麻浩河畔,东汉崖墓群凿刻在赤色砂岩中,200余座墓穴如同蜂巢密布,考古工作者在1号墓发现的《荆轲刺秦王》浮雕,被学界视为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实物,驻足墓前,汉代工匠用简练线条勾勒的惊险场景,依然能让观者感受到匕首破风的凌厉。
市井街巷里的味觉密码
当夕阳将大佛轮廓染成金红,张公桥美食街的灯火次第亮起,本地人熟知的“牛华周记”麻辣烫,木质方桌上永远滚动着牛油锅底的醇香,掌勺三十年的李师傅有个绝活:用峨眉山冷竹笋搭配汉源花椒,涮出的黄喉脆嫩中带着山野清气,若想体验更地道的吃法,不妨试试蘸碟里加半勺醪糟,甜辣交融的复合滋味,正是乐山小吃的灵魂。
向西穿过三条巷弄,“阙记粑店”的蒸笼正腾起白雾,第四代传人阙大姐凌晨三点便开始捶打糯米,她手下诞生的叶儿粑,外皮透着艾草清香,内馅的芽菜肉末咸鲜得当,配一碗隔壁摊的鸡丝豆腐脑,细嫩的豆花裹着酥脆撒子,撒上花椒面的瞬间,麻辣鲜香在舌尖炸开,这些传承百年的手艺,构成了乐山味道的基因图谱。
江涛声里的生活美学
清晨六点的铁牛门码头,摆渡船在薄雾中划开江面,花白胡子的船工老赵,祖孙三代都以摆渡为生。“现在过江五分钟,我爷爷那辈摇橹要半个钟头。”说话间,船舷已触到对岸沙洲,晨练的老人们正在沙滩上练太极,江风卷起宽大衣袖,恍若白鹤展翅,这种横渡三江的古老交通方式,至今仍是连接新城与老城的情感纽带。
沿滨江路漫步至肖公嘴,黄昏时分的茶馆座无虚席,竹椅上的茶客们捧着盖碗,看江水将晚霞揉成细碎金箔,说书人醒木一拍,《凌云九峰》的传说便混着茶香弥漫开来,七旬茶艺师王伯独创的“三江映月”冲泡法,让蒙顶黄芽在玻璃杯中舒展如月下柳梢,引得年轻人纷纷举手机拍摄——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在这里显得格外生动。
隐秘角落的匠心传承
在柿子湾巷深处,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从青砖小院飘出,非遗传承人杨师傅正在雕刻微型大佛,他手中的红砂石来自当年开凿大佛的同个矿脉。“现在用3D扫描技术,三小时就能出模型。”老人抚摸着未完成的佛像衣纹,“但机器雕不出雨水冲刷千年的痕迹。”他工作室墙上挂着1982年参与大佛修缮时的老照片,泛黄影像里,工匠们悬在崖壁上的身影,与今日无人机测绘的科技图景重叠成时光的褶皱。
距离城区12公里的苏稽古镇,徐家香油坊的百年木榨机仍在运转,精选的芝麻经过焙炒、碾磨、蒸坯、包饼后,重达300斤的撞锤在号子声中落下,金黄的油脂从麻绳缝隙缓缓渗出,这种古法压榨的香油,比现代工艺产量低六成,但入口时的浓郁香气,让人瞬间理解何为“匠人心血”。
实用信息:
- 交通建议:成都东站乘高铁50分钟直达乐山,市区乘坐3/13路公交可至大佛景区
- 游览路线:大佛景区(2小时)—摆渡船至太阳岛(1小时)—乌尤寺(1.5小时)—麻浩崖墓(1小时)—张公桥夜游(2小时)
- 必尝美食:牛华周记麻辣烫、阙记叶儿粑、徐凉糕(红糖选用云南巧家小碗糖)
- 摄影点位:肖公嘴晚霞、铁牛门晨雾、乌尤寺藏经楼俯拍三江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