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丹东乡村藏着哪些自然人文宝藏?探秘中朝边境的隐藏景点

山水交织的自然画卷
驱车向西北行驶约40公里,五龙背镇的温泉村落被群山环抱,清晨的薄雾中,村民挑着竹筐沿石板路走向菜园,山涧水车吱呀转动的声音与布谷鸟鸣交织,这里的温泉水常年保持68℃,硫磺含量适中,不少家庭民宿将温泉引入院落,游客能在星空下泡着汤池,远眺层叠的茶田,地质学家曾在附近发现距今1.2亿年的火山岩层,使得这片土地既适合种植铁皮石斛,又孕育了独特的冷泉资源。

丹东乡村藏着哪些自然人文宝藏?探秘中朝边境的隐藏景点-图1

凤城市赛马镇的林间村落则是另一种景象,5月山梨花盛开时,整个山谷如同铺上雪毯,村民世代守护着30余株超过200年树龄的古梨树,当地果农采用“蜂媒授粉”古法,每棵梨树年产量控制在150斤以内,这种近乎执拗的传统,让赛马镇的南果梨在2022年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江海之间的生存智慧
东港市椅圈镇的滩涂村落,每天上演着与潮汐赛跑的戏码,凌晨三点,头戴探照灯的渔民踩着特制木屐踏入淤泥,手指在泥水中快速摸索,两小时内就能捕获20斤泥螺,这种被称为“海上金矿”的生物,经过村民代代改良的“清水吐沙法”处理,成为日料店争相订购的刺身级食材,2019年,椅圈镇泥螺养殖区被列入黄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项目,传统捕捞方式与现代生态理念在这里达成微妙平衡。

沿鸭绿江逆流而上,宽甸满族自治县的江畔村落保留着独特的渔猎文化,村民用桦树皮制作“威呼船”,这种载重仅300斤的原始小船,能在江心激流中灵活穿梭,每年9月的开江节,80岁的老船工仍会带着年轻人进行“放排”表演——将30根原木捆扎成筏,仅凭一根竹篙控制方向顺流而下,这项列入省级非遗的技艺,考验着人对自然的绝对敬畏。

丹东乡村藏着哪些自然人文宝藏?探秘中朝边境的隐藏景点-图2

从传统到创新的产业蜕变
在振安区九连城镇的设施农业基地,37岁的返乡硕士王林正在调试物联网系统,他的草莓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EC值和光照强度,荷兰引进的熊蜂在花间穿梭授粉,通过电商直播,这里出产的草莓最快48小时就能出现在上海高端超市的货架,2023年单棚产值突破80万元,令人意外的是,王林坚持保留了两栋传统土棚:“我要让游客对比品尝,科技种植和自然农法的果实究竟有何不同。”

相距不远的汤池镇,榛子种植户们组成了产业联盟,他们与沈阳农大合作培育出抗寒品种,将采收期从15天延长至40天,配套开发的榛子油、榛子粉等深加工产品,带动全镇230户农民年均增收4.8万元,每年10月举办的榛子文化节上,游客可以体验从去苞衣到炒制的全过程,临走时还能带走用榛子壳制作的工艺品。

正在消失的匠人记忆
在凤城通远堡镇的某个山坳里,73岁的张永贵仍在用古法烧制陶器,他的龙窑依山而建,以柞木为燃料,烧制时窑温需精确控制在1180℃,这种费时半个月的工艺,做出的粗陶器有着机器无法复制的冰裂纹,令人欣慰的是,镇政府将他的作坊改造成非遗工坊,来自美院的学生定期驻扎学习,让古老的技艺衍生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茶器款式。

丹东乡村藏着哪些自然人文宝藏?探秘中朝边境的隐藏景点-图3

宽甸青山沟的深处,最后的皮影戏班仍在坚守,75岁的班主李守义能同时操纵5个影人,他的绝活是让影人在幕布上完成“脱袍换甲”的动作,戏班现在常驻村里的文化礼堂,游客花20元就能点演《薛礼征东》选段,结束后还可以到后台学习皮影雕刻,文旅部门正在将他们的表演数字化,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保存这些即将失传的操纵技法。

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丹东周边的农村正以独特的方式寻找着生存之道,有的村落将百年老宅改造成精品民宿,却在庭院里保留着石磨和辘轳井;有的村民白天在蓝莓基地操作智能分拣机,晚上又变身为民俗表演队的唢呐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与融合,恰恰构成了最真实动人的乡村图景,或许真正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土地的记忆在新时代找到延续的支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