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晨光中的初见,如何让第一次相遇成为永恒回忆?

清晨六点,西安城墙根下的早市已升起袅袅炊烟,穿过南门,沿着西大街步行约十分钟,一座重檐三滴水的明代建筑豁然出现在眼前,晨光为深青色的琉璃瓦镀上金边,檐角风铃随风轻响,鼓楼以这样的姿态开启了属于它的一天。

晨光中的初见,如何让第一次相遇成为永恒回忆?-图1

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鼓楼,西安鼓楼与钟楼相距仅200米,与回民街形成“品”字形布局,站在基座边长52.6米、高7.7米的台基下仰视,楼体通高34米的压迫感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正用鸡毛掸子轻扫廊柱,见我驻足,笑着提醒:“九点有鼓乐表演,记得上二楼。”


鼓乐唤醒千年记忆
顺着木质楼梯登上二楼,二十面牛皮大鼓沿回廊一字排开,正中主鼓直径1.8米,鼓面绘有金色盘龙,两侧依次排列代表二十四节气的节气鼓,九时整,身着绛红色圆领袍的乐师执桴登场。

当第一声鼓点炸响,空气仿佛凝固,唐代《鸭子拌嘴》的诙谐节奏、宋代《雨霖铃》的缠绵曲调、明代《将军令》的铿锵韵律,通过现代复原的坐堂鼓、战鼓、八角鼓次第呈现,乐师手腕翻飞间,鼓槌在鼓沿敲出密集的“雨点”,又在鼓心捶出雷霆般的轰鸣,前排白发老者闭目轻晃脑袋,孩童瞪圆眼睛盯着上下翻飞的红色鼓穗。


榫卯间的建筑密码
表演结束,绕行回廊细看建筑细节,鼓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68根朱红色立柱中,4根直通屋顶的“通天柱”直径达0.6米,仰头可见三层斗拱层叠如繁花,142组斗拱未用一枚铁钉,全凭榫卯咬合,西北角的梁架上留着模糊墨迹——“乾隆五年修缮”,字迹旁还画着个俏皮的吐舌表情,不知是哪个工匠的即兴创作。

导游举着喇叭讲解:“鼓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比北京故宫还早建25年,基座上的24扇隔门雕着牡丹、荷花、宝相花,不同季节来能看到光影在雕花间流转的奇景。”说话间,正午阳光恰好穿透南侧隔门,将一朵石刻牡丹投映在北墙,花瓣纹路清晰可辨。

晨光中的初见,如何让第一次相遇成为永恒回忆?-图2


回民街的味觉穿越
从鼓楼北侧拱门穿出,咸香辛辣的气息立即裹住鼻腔,回民街的商户们正在上演每日的晨曲:老白家肉夹馍案板咚咚作响,老米家泡馍馆的羊汤在巨型铁锅里翻滚,镜糕小贩将玫瑰酱细细抹在热气蒸腾的米糕上。

坐在贾三灌汤包子馆二楼,透过雕花木窗回望鼓楼,夹起薄如蝉翼的包子皮,先吮汤汁,再蘸醋辣子,配着八宝稀饭的甜润,看楼下游客举着手机拍摄“鼓楼与羊肉串同框”的打卡照,戴白帽的回族老人推着三轮车叫卖黄桂柿子饼,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竟与晨间听到的鼓点节奏莫名契合。


鼓楼博物馆的时光切片
下午两点,避开烈日躲进鼓楼内的博物馆,玻璃展柜里,唐代“铜刻漏”静静陈列,这件通过水滴计量时间的器具,曾是鼓楼报时的核心装置,展板上详细列着历代报时制度:唐代“晨钟暮鼓”,明代“昼夜击鼓”,至清代改为夜间击鼓闭城门。

互动屏幕上,游客正尝试拼接虚拟斗拱,三个初中生围在旁边争论:“这根华栱应该插在昂的下方!”“不对,你看说明图,单杪双下昂要交叉叠放。”角落里,民国时期的更夫竹梆子带着裂痕,旁边电子屏循环播放着2004年鼓楼大修时发现的 hidden chamber——里面藏着清代工匠留下的修缮工具和半坛未喝完的黄酒。


暮色中的古今交响
傍晚六点,售票处挂出“停止入场”的牌子,登上鼓楼西侧的开元商城五楼观景台,整个建筑在夕阳下变成剪影,晚风掠过檐角112只铁铃,带着千年未变的音色。

晨光中的初见,如何让第一次相遇成为永恒回忆?-图3

东南方向,世纪金花购物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橘色霞光;西南侧,五星级酒店的霓虹初上,鼓楼像块沉稳的磁石,将现代繁华稳稳吸附在历史轴线两侧,忽然,照明灯齐齐亮起,飞檐斗拱在夜幕中浮现金线轮廓,与钟楼的灯光遥相呼应。


个人观点
在鼓楼待足十二小时,最难忘的瞬间不是气吞山河的鼓乐,而是闭馆前十分钟的偶遇:保洁阿姨蹲在西北角,用棉布仔细擦拭柱础上的灰,问她为何这般认真,她指指柱础上的莲花浮雕:“这是明朝的原物,擦亮些,游客才能看清花瓣上的露珠纹。”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宏大叙事里,而藏在这些细微的珍视中。

(本文历史数据来源:《西安鼓楼志》、西安市文物局官网;建筑细节经实地考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