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会宁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小城便悄然苏醒,作为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历史圣地,会宁不仅是一座地理坐标,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若想用一天时间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不妨跟随这份精心规划的行程,踏上穿越时空的旅程。
第一站:会师楼与会师纪念塔
上午8点,推荐从会宁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会师楼开始旅程,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楼,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此胜利会师而载入史册,青砖灰瓦的楼体历经百年风雨,仍保持着古朴庄重的风貌,登上会师楼顶层,俯瞰整个会宁县城,耳畔仿佛回响起当年红军战士的欢呼声。
紧邻会师楼的会师纪念塔高33.33米,寓意三军会师时的艰辛历程,塔身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鎏金大字,绕塔一周,11幅花岗岩浮雕以史诗般的画面再现了强渡大渡河、翻越雪山草地的经典场景,特别建议留意第三层浮雕《会宁会师》,画面中战士们相拥而泣的细节,将历史的温度凝铸于石壁之间。
第二站: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10点整,步行约500米即可抵达国家一级博物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内陈列的1200余件文物中,有三件“镇馆之宝”不容错过:朱德元帅使用过的望远镜,见证了腊子口战役的指挥细节;红四方面军的电台设备,沉默诉说着“千里眼顺风耳”的通讯传奇;而展柜中一双补丁摞补丁的草鞋,其磨损程度足以让观者直观感受长征路上的艰险。
在数字化展区,推荐体验“重走长征路”互动项目,通过VR技术,游客可“亲身”攀爬铁索桥、穿越松潘草地,系统还会根据选择的不同路线生成个性化长征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特别适合青少年理解何为“革命理想高于天”。
第三站:红军村旧址与农家午餐
正午时分,驱车前往20公里外的红军村,这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至今留有红军炊事班借用过的石磨、卫生队驻扎过的窑洞,村口的百年槐树下,当地老人常会讲述父辈亲眼所见的故事:炊事班长用最后半袋青稞面救了受伤小战士,自己却饿晕在灶台旁。
午餐推荐品尝红军饭套餐:洋芋搅团、荞麦面节节、杂粮窝头配酸菜汤,这些粗粮组合看似简单,却是当年百姓犒劳红军的“奢侈品”,饭桌上不妨细品墙上悬挂的民谣:“一碗凉水清又清,红军喝了有精神”,质朴的词句道尽军民鱼水情。
第四站:大墩梁阻击战遗址
下午2点,前往大墩梁阻击战遗址,这片开阔的丘陵地带,曾是红五军与国民党军激战三昼夜的主战场,沿着新修的木质栈道前行,战壕遗迹在荒草丛中若隐若现,讲解员会指着一处凹陷的土坑解释:“这是当时的临时指挥部,董振堂军长就是在这里写下‘誓与大墩梁共存亡’的血书。”
遗址最高处的纪念碑旁,28颗红星镶嵌在黑色大理石上,象征在此牺牲的2800余名红军将士,当山风掠过苍松翠柏,依稀能感受到“红旗卷起农奴戟”的壮烈气息,建议在此静立片刻,聆听山间回响的不仅是风声,更是一曲穿越时空的英雄赞歌。
第五站:红色主题文创体验馆
傍晚5点返回县城,不妨到会宁红色文创中心体验手工制作,这里提供十余种特色项目:用传统雕版印刷技术拓印《七律·长征》、将红军徽章元素融入刺绣杯垫、甚至可以用3D打印笔“复刻”微型会师楼模型,特别推荐尝试“自制军粮”体验,在老师傅指导下炒制青稞面,封装进粗布小袋,既是独特的纪念品,也是对艰苦岁月的具象化感知。
夜幕下的红色剧场
华灯初上时,会师剧院上演的实景剧《三军大会师》将全天行程推向高潮,采用全息投影与威亚技术的舞台上,既有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也有炊事班战士偷偷给老乡留口粮的温情片段,当尾声处三面红旗在虚拟的雪山上汇合,观众席总会自发响起掌声——这掌声既给演员,更给那段真实存在的峥嵘岁月。
行走在会宁的土地上,每个夯土墙上的弹孔、每块纪念碑上的名字、每首传唱至今的信天游,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这里没有宏大的说教,只有黄土般质朴的历史见证,当夕阳将会师塔的影子拉长,蓦然回首,恍若看见无数年轻的脸庞在光影中微笑,他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终成今日我们追寻初心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