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古树与碑刻中触摸历史
玉泉院的清晨属于古树,院中一株千年古柏,树干虬曲如龙,枝叶遮天蔽日,树皮上深深浅浅的纹路像是刻满了未解的天书,相传此树为唐代道人所植,历经战火仍屹立不倒,当地人常说:“摸一摸古柏的根,潼关的灵气便沾了身。”树旁立着几方石碑,字迹虽已斑驳,却依稀可辨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其中一方明代石碑记载了玉泉院“泉水清冽,四季不涸”的奇景,字里行间透出对自然的敬畏。
沿青石板路向北,穿过一道月洞门,便见“玉泉”真容,泉水自石缝中汩汩涌出,汇成一池碧水,池底青苔如翡翠铺陈,掬一捧泉水入口,清甜沁入肺腑,当地人将此水称为“神仙露”,有趣的是,泉眼旁的石壁上嵌着一枚铜钱大小的凹痕,据说是古人用泉水治病时以钱币刮擦所致——这般“以钱试药”的民俗,倒为玉泉添了几分烟火气。
午后:道观与山林的禅意对话
玉泉院的主体建筑依山而建,三进院落层层递进,飞檐斗拱间尽显唐宋遗风,主殿供奉着太上老君,香炉中青烟袅袅,与殿外松涛声交织成一片空灵,有趣的是,殿内梁柱上悬着数盏莲花铜灯,灯座刻有八卦纹样,灯芯竟以山间松脂制成,点燃后松香弥漫,恍若置身山林深处。
若想寻一处静心之地,不妨登上后院的无忧亭,此亭建于悬崖边缘,凭栏远眺,可见黄河如金带蜿蜒东去,对岸中条山苍翠如屏,山风掠过亭角铜铃,叮咚声与脚下涛声共鸣,这一刻的寂静,竟比钟磬声更撼动人心,曾有游客在此写下:“坐看云起时,方知‘无忧’二字非虚言。”
傍晚:在民俗与美食中读懂潼关
玉泉院的“隐”,并未割裂它与尘世的联系,道观西侧的小巷中,藏着几家传承数代的老作坊,一家专卖“潼关酱菜”的铺子,坛中腌渍的萝卜、芥菜泛着琥珀色光泽,店主老爷子会操着浓重的关中腔念叨:“玉泉的水,潼关的盐,缺一样都腌不出这个味!”隔壁书画铺里,年过七旬的画师能用狼毫笔在三寸见方的宣纸上勾勒出整座道观的全景,笔法之精妙,令人叹服。
行至饥肠辘辘时,切莫错过山门外的素斋馆,这里的“八宝豆腐”堪称一绝——嫩豆腐裹着松子、香菇、笋丁,以玉泉水慢炖,盛在青瓷碗中宛如白玉缀珠,掌柜笑言:“当年连路过的商队镖师,都要下马吃一碗再赶路。”
夜话:星空下的千年回响
若是待到日暮,玉泉院会展现出另一番风韵,月光洒在青砖地上,道观轮廓渐渐模糊,唯有钟楼檐角的风铃仍在轻吟,值殿道人偶尔会邀有缘客品茶论道,茶是山间野茶,壶是粗陶急须,话题却从天象历法跳到人生百态,某位游客曾在游记中写道:“听道长讲‘玉泉三叠浪’的传说时,抬头忽见银河横贯天际,那一刻突然懂了何为‘天人合一’。”
个人观点
玉泉院的魅力,恰在于它拒绝被简单定义,你说它是道观,它却将山河灵气酿成了泉水;你说它是古迹,它又在炊烟酱香中鲜活如初,历史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每一片苔痕、每一缕松香里的生命,若你厌倦了打卡式旅行,不妨来此做半日“局外人”——看蚂蚁缘槐,听松子落棋盘,或许更能读懂潼关的魂。
(本文实地考察资料源自潼关县文旅局2023年公开档案,民俗典故参考《潼关志·玉泉院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