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外滩璀璨的夜景、陆家嘴高耸的摩天大楼,或是南京路上熙攘的人潮,驱车不过两小时,便能抵达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青砖灰瓦的江南村落、稻田环绕的水乡人家、山峦叠翠中的隐世桃源,这些散落在上海周边的古老聚落,承载着未被钢筋水泥侵蚀的质朴生活,也藏着城市人向往的“另一种人生”。
朱家角:水巷石桥间的千年烟火
从上海市区向西行驶约50公里,青浦区的朱家角古镇便静静躺在淀山湖畔,这座始建于宋代的江南水乡,至今保留着“三泾不如一角”的美誉,沿漕港河而建的北大街,全长仅1.5公里,却串联起放生桥、城隍庙、课植园等二十余处古迹,清晨五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石板路上已传来木船桨橹的欸乃声,船娘戴着靛蓝头巾,载着刚从地里摘下的茭白、菱角,缓缓划过放生桥的九孔桥洞。
旅行贴士:
- 自驾导航至“朱家角古镇停车场”,或乘地铁17号线直达;
- 必尝“阿婆粽”,用荷叶包裹的扎肉粽米粒油润,肥瘦相间;
- 避开周末午后,清晨或黄昏时更能感受原生态水乡韵味。
金泽:古桥博物馆里的时间褶皱
与朱家角的喧闹相比,同样位于青浦的金泽镇更像一位寡言的老者,这座“江南第一桥乡”现存宋元明清古桥七座,其中始建于南宋的普济桥以紫砂石砌筑,桥身藤蔓缠绕,桥洞倒影如满月,当地老人常说:“金泽因桥而存,桥因金泽而活。”每年农历三月廿八的“廿八汛”庙会,渔民会划着装饰彩旗的船只穿过迎祥桥,桥畔百年银杏树下,老茶客们仍用铜壶煮着碧螺春,谈论着光绪年间重建万安桥的旧事。
深度体验:
- 参加非遗传承人开设的“古桥拓印”工作坊,用宣纸拓下宋桥纹样;
- 走访颐浩禅寺,寺内一株700年银杏与《不断云》石刻见证元代香火盛况。
东山村:太湖畔的苏式美学秘境
沿沪常高速向西南行进,苏州吴中区的东山村将太湖的浩渺与园林的精致融为一体,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宅院中,以“春在楼”最负盛名,这座被称为“雕花楼”的建筑,梁枋上密布《三国演义》戏文浮雕,甚至将一根普通椽木雕刻成葡萄藤蔓,寓意“多子多福”,而穿过村落向东步行十分钟,便是伸入太湖的岱心湾大桥,落日时分,渔民收网的剪影与湖面跃动的碎金构成一幅天然水墨。
文化密码:
- 东山白玉枇杷、碧螺春茶均产自村内生态果园,五月采摘季可预约农事体验;
- 雕花楼内设有传统婚俗展,再现“三书六礼”的苏式婚礼仪轨。
黄桥村:竹林溪涧中的禅意栖居
若是向往山居生活,浙江安吉的黄桥村值得专程造访,这个被万亩竹海包裹的村落,拥有江浙沪罕见的峡谷瀑布景观,沿着村后的龙王山步道攀爬,可见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安吉小鲵在溪涧石缝间游弋,村民将废弃小学改造成“竹林茶寮”,用山泉水冲泡黄金芽茶,茶香混着竹叶清气,恰如陆羽《茶经》所述“野者上,园者次”,夜幕降临时,入住由夯土老屋改造的民宿,推开木窗便是星河低垂,虫鸣如雨。
生态启示:
- 村内推行“垃圾换果蔬”计划,游客可用塑料瓶兑换村民自种的黄瓜、番茄;
- 每年冬至前后,可参与手工制作毛竹纸,体验《天工开物》记载的72道古法工序。
横沙岛:长江入海口的生态乌托邦
需要乘轮渡抵达的横沙岛,或许是上海最后一片“净土”,这座崇明三岛中最小的岛屿,没有工业痕迹,只有风车、芦苇与成群的螃蜞(小型蟹类),骑行在贯穿全岛的丰乐路上,两侧水杉林形成天然拱廊,偶尔可见白鹭从稻田惊起,岛民至今保持着“潮汐作息”——退潮时挎竹篮赶海,涨潮时修补渔网,最令人称奇的是“横沙岛矮马”,这种肩高不足一米的马匹曾是宋代进贡的御马,如今仍在滩涂上悠闲踱步。
可持续旅行建议:
- 选择电瓶车或自行车环岛,减少碳排放;
- 参与“净滩行动”,在天使海滩清理漂浮垃圾可获赠生态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