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处江苏北部,东临黄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作为盐阜文化的发源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主城区的活力,更在于周边乡镇沉淀的历史与自然馈赠,若想真正触摸盐城的脉络,不妨将目光投向那些承载千年故事、孕育特色产业的乡镇——它们如同散落的明珠,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位于东台市西北部的安丰古镇,曾是全国三大盐场之一,行走在明清古街,七里石板路上仍可见"九坝十三巷"的格局,斑驳的砖墙间藏着中国盐税博物馆、鲍氏大楼等23处文保单位,每年清明前后,古盐运河畔的盐民祭祀仪式重现"煮海为盐"的劳作场景,当地特有的"安丰三腊"(腊肉、腊肠、腊鱼)与酥儿饼,让游客的味蕾也穿越时空。
草堰镇:盐运水道的生态密码
大丰区西南的草堰镇,因古时盐草丰茂得名,镇内15.6公里长的串场河段,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古闸群,登上石闸观景台,可见白鹭掠过万亩芦苇荡的生态画卷,更难得的是,这里独创的"盐蒿草编织"技艺,将湿地植物转化为工艺品,非遗传承人张氏家族的工作坊常年对外开放体验,近年来打造的"盐垦文化研学基地",每年吸引超5万名学生参与农事实践。
益林镇:玻璃之都的转型样本
阜宁县益林镇用三十年时间,从传统农业镇蜕变为"中国玻璃工艺品之都",全镇集聚玻璃企业217家,年产值突破80亿元,全球60%的圣诞玻璃挂球产自这里,在鑫源玻璃艺术馆,游客能观摩工匠用1400℃熔浆吹制天鹅的全过程,更令人惊喜的是,镇郊的杨集社区将废弃玻璃瓶改造成景观墙,打造出独具工业美学的乡村旅游点。
正红镇:柳编之乡的匠心传承
踏入滨海县正红镇,空气中飘荡着杞柳的清香,这个拥有600年编织史的"中国柳编之乡",至今保留着21道传统工序,在非遗工坊里,老艺人能用一根柳条编出288种花纹,其独创的"立体透编法"让柳制品突破筐篮形态,演变为灯具、家具等艺术品,每年10月的国际柳编文化节,总能看到欧美客商现场下单的盛况。
陈家港镇:向海而兴的产业新城
响水县陈家港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向海借力的奋斗史,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盐城港响水港区,去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起重机林立的码头与万亩紫菜养殖场形成奇妙呼应,傍晚时分,海风捎来"四腮鲈鱼汤"的鲜香——这道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选用灌河入海口特有的鲈鱼,配以现摘的滩涂碱蒿,成为饕客必点的地域风味。
新兴镇:现代农业的科技范本
盐都区新兴镇用数字技术重新定义农耕,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人收割机通过5G网络接收指令,智能温室里的传感器实时调节温湿度,更值得关注的是"盐稻12号"育种基地,这个抗盐碱的水稻新品种,让盐碱地亩产突破650公斤,每逢插秧季,农田里举行的"智慧农具体验日"总能吸引大批亲子家庭。
黄沙港镇:渔港小镇的文旅方程式
射阳河入海口的黄沙港镇,拥有苏北最大渔港,每天清晨,码头拍卖市场里此起彼伏的报价声,混合着汽笛声奏响海洋牧歌,2023年新落成的渔港小镇景区,将制冰厂改造成海洋馆,冷库变身网红书店,游客可以登上观光渔船,体验从撒网到烹饪的全流程,这里出产的海蜇头经传统三矾工艺加工后,脆嫩程度堪称一绝。
这些乡镇的发展轨迹,折射出盐城人"靠海不吃海,向绿要效益"的智慧,当安丰的盐商大院变身创客空间,当草堰的盐蒿成为文创IP,当益林的玻璃工艺品点亮纽约圣诞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或许,真正的城乡融合,正是让每个乡镇都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坐标。
穿行在盐城的乡镇之间,会发现历史从未远去——它沉淀在古镇的砖缝里,流转于匠人的指尖上,更跃动在产业创新的浪潮中,下次造访盐城,不妨留两天给这些乡镇:在晨雾中听一场淮剧清唱,午后学编杞柳杯垫,傍晚就着霞光品尝刚出海的文蛤,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灵魂,正藏在那些执着于传统又拥抱变革的乡镇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