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新津的乡间小路已透出几分生机,这里是成都平原西南角的明珠,水网密布,田园如画,既有千年古城的底蕴,又藏着现代人向往的慢生活,若想暂别城市喧嚣,用一天时间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新津的农家乐体验绝对值得纳入行程。 从成都驱车半小时抵达新津,首站推荐斑竹林景区,这片占地约300亩的生态湿地,因清代种植的楠木、斑竹得名,如今是川西林盘的典型代表,穿行于竹林小径,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耳畔是竹叶沙沙的轻响,偶尔还能遇见白鹭掠过水面。
景区内的番薯藤生态农庄是歇脚的好去处,农庄保留传统川西民居风格,茅草屋顶、夯土墙与竹篱笆相映成趣,在这里可以体验手工制作竹编或陶艺,老师傅会手把手教游客用竹篾编出小篮子,过程看似简单,却需专注与耐心,若带着孩子,不妨去农庄旁的萌宠乐园,山羊、兔子与孔雀的互动总能引发阵阵笑声。
中午:舌尖上的田园,品一口“在地风味”
新津的农家菜讲究“土”与“鲜”,推荐前往兴义镇的张河果园子社区,这里的农家乐大多由本地村民经营,食材直接从田间到餐桌,必尝的一道菜是“石锅豆花鱼”,选用岷江活水养殖的鲤鱼,搭配现磨豆花,用柴火灶慢炖,鱼肉鲜嫩,豆花入口即化,另一道“藿香烧土鸭”则是用农户散养的麻鸭,加入新鲜藿香叶,香气独特,回味悠长。
若对食材来源有要求,可提前联系农场主参与采摘,比如位于安西镇的某有机农场,允许游客亲手摘取当季蔬菜,五月是番茄和黄瓜的丰收期,现摘的番茄咬下去汁水四溢,带着阳光的温度,农场主人会热情介绍种植过程:“我们不用化肥,靠菜籽饼和草木灰肥土,虫子多了就人工捉,虽然产量低,但吃得安心。”
下午:农耕体验与非遗手作,触摸乡土智慧
饱餐后,不妨深入田间地头,新津不少农家乐推出“半日农夫”项目,游客可以参与插秧、挖藕或采摘水果,比如永商镇的一家果园,夏季开放蓝莓采摘,挎上竹篮钻进灌木丛,指尖轻触果实便能判断成熟度,农场主会在一旁讲解:“蓝莓表面的白霜是天然果粉,别洗掉,它是保鲜的关键。”
若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推荐前往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附近的农家院落,这里常有非遗传承人开设体验课,比如新津绳编,一根普通麻绳在老师手中翻飞,很快变成杯垫、挂饰或装饰画,游客可以尝试编织简单的“吉祥结”,看似重复的动作实则暗含力学原理,稍不留神就会松散,一位常来体验的游客说:“比起买纪念品,亲手做的更有意义,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编草鞋的样子。”
傍晚:泛舟南河,看落日熔金
日落前,不妨前往南河沿岸,这条岷江支流见证了新津2200年的历史,河面平缓,适合泛舟,租一艘木船,船夫用长篙轻轻一点,船便荡向河心,远处老君山的身影渐次清晰,山上的道观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若运气好,还能遇见捕鱼的鹭鸶,它们静立浅滩,突然低头啄向水面,激起一圈涟漪。
靠岸后,沿着河堤步行至“知美术馆”附近的茶铺,点一杯新津本地的茉莉花茶,配着老板自制的米花糖,看夕阳将河面染成金色,茶铺老板是位退休教师,常与客人闲聊:“新津的好,在于它不争不抢,你看这南河,流了千年,养活了无数人,却连个响动都没有。”
一天的行程落幕,带着满身草木香和胃里的暖意返程时,忽然明白:所谓农家乐,乐的不仅是美食与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共鸣——在土地与双手的劳作中,找回人与自然的默契,新津的农家院落或许没有五星级酒店的奢华,但那一碗带着锅气的豆花、那一垄亲手栽下的秧苗、那一声乡音浓厚的招呼,足以让匆忙的都市人触摸到真实的温度。
(个人观点:每次离开新津时,总想着下次要带父母一起来,他们那一代人骨子里对土地的眷恋,在这里一定能找到回声。)
注:本文实地探访信息来自2023年新津乡村旅游指南及农户访谈,景区开放时间与活动详情请以官方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