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互联:交通网络织就“1小时经济圈”
湖北的交通优势为周边省市带来便利,截至2023年,湖北省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000公里,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辐射全国,郑渝高铁、沪汉蓉铁路、武九客专等线路,将武汉到长沙、郑州、合肥、南昌等周边省会的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武汉至长沙高铁仅需1.5小时,两城间的“同城效应”显著,公路方面,沪渝高速、京港澳高速、福银高速等多条干线贯穿湖北,连接重庆、河南、江西等地,2022年,湖北与周边省市联合推进“断头路”打通工程,新增省际通道5条,进一步促进物流效率。
交通一体化推动产业协同,武汉光谷与长沙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科创走廊”;襄阳与十堰的汽车产业与重庆、陕西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供应链互补,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与周边省市的工业品贸易额同比增长18%,区域产业链韧性增强。
山水相依: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典范
长江、汉江、洞庭湖、神农架……湖北与周边省市共享丰富的生态资源,近年来,湖北与湖南、江西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示范区”,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北黄石与江西九江联合治理跨界湖泊,水质达标率从2019年的76%提升至2023年的94%,在秦岭—大巴山区域,湖北十堰与陕西商洛、重庆巫溪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恢复川金丝猴栖息地3000余公顷。
旅游资源联动则成为区域合作的亮点,湖北恩施大峡谷、湖南张家界、重庆巫山组成“武陵山旅游金三角”,联合推出跨省旅游年卡,游客量年均增长12%,2023年“五一”假期,六省市联合打造的“长江文明之旅”线路吸引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文化方面,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徽文化、巴蜀文化在此交融,黄梅戏、汉剧、豫剧在民间交流中碰撞出新火花,非遗项目如湖北黄陂泥塑、河南汴绣通过联合展览走向国际。
经济共荣: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
湖北与周边省市的产业协作早已突破地域限制,以农业为例,湖北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并称长江中游三大“粮仓”,三地联合建立稻米产业联盟,2023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1%,工业领域,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与合肥集成电路、长沙工程机械、南昌VR产业形成技术互补,2022年,湖北与安徽合建的“鄂皖新能源走廊”落地,预计到2025年将带动锂电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商贸合作更趋紧密,2023年,湖北与河南、重庆等省市共建“中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武汉)发运量同比增长33%,带动周边省市货物出口占比提升至42%,湖北自贸区与湖南、江西自贸试验区联动,推出“跨省通办”服务,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0.5个工作日,数据显示,六省市间企业相互投资额在2023年上半年达到620亿元,同比增长24%。
人文相通:血脉交融下的文化认同
历史上,湖北与周边省市的移民潮塑造了共同的文化基因,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使两地方言、饮食习俗深度交融;近代“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印证了农业协作的传统,这种血脉联系仍在延续——武汉高校为周边省份培养30%以上的科技人才;豫剧名家在湖北收徒传艺,楚剧名角赴河南交流演出。
民生领域的合作更具温度,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重庆、湖南医疗队连夜驰援武汉;2021年河南暴雨,湖北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郑州,医保异地结算、公积金互认、健康码互通等政策,让6000万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六省市联合成立“长江中游高校联盟”,学生跨省选修课程学分互认,图书馆资源互通。
站在湖北看周边,区域协同绝非简单的地理相邻,而是资源、产业、人文的深度耦合,作为中部崛起的核心支点,湖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与兄弟省市共同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城市间的单兵突进,而是城市群的合力突围,或许,这正是“九省通衢”在新时代的使命——不做封闭的枢纽,而成为流动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