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如何让历史与现代交织塑造街区独特基因?

在上海虹口区的沙泾路上,一座灰白色混凝土建筑静静矗立,冷峻的几何线条切割出独特光影,这里曾是远东第一宰牲场,如今却以“1933老场坊”之名重生,成为城市工业遗产转型的范本,围绕这座迷宫般的建筑,周边街区逐渐生长出融合历史、艺术与市井烟火的文化生态圈,若想深度感受这座城市的肌理,不妨将脚步延伸至老场坊之外,探索那些与它共生共长的空间。 老场坊所在的虹口港区域,曾是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地,20世纪初,沙泾路一带密布码头、仓库与工厂,1933老场坊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打造出无梁楼盖、伞形柱与空中廊桥交织的工业奇观,这座建筑本身已成为历史教科书,而周边街巷仍保留着工业时代的痕迹:红砖仓库改造的创意园区、苏州河支流上的老码头遗址,以及散落街角的石库门民居,共同构成理解这片土地的时空坐标。

如何让历史与现代交织塑造街区独特基因?-图1

从老场坊步行约10分钟,位于哈尔滨路160号的1913老洋行值得探访,这栋百年英式建筑曾作为屠宰公司办公楼,外立面巴洛克山花装饰与内部木质旋转楼梯留存着旧时风貌,现转型为文创空间后,设计师工作室与古董家具店隐匿其中,三楼露台正对老场坊全景,是拍摄建筑群日落剪影的绝佳机位。


艺术社群的秘密据点

艺术创作者似乎格外偏爱老场坊周边,距主建筑200米的半岛湾创意园,由旧纺织厂房改造而成,外墙爬满绿植的“涂鸦隧道”成为街头艺术爱好者的画布,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园区内举办的“灵感集市”汇集独立插画师、手作匠人与古着店主,摊位上常能淘到老场坊主题版画或水泥材质的建筑模型文创。

沿沙泾路向东漫步,隐匿在居民楼二层的“半层书店”是书迷的私藏宝地,书店主打建筑、设计与城市研究类书籍,靠窗座位正对老场坊的廊桥结构,点一杯手冲咖啡翻看《上海工业建筑遗产》画册,时空仿佛在此重叠,店主定期举办的“城市行走”活动,常以老场坊为起点,带参与者寻找虹口港沿岸被遗忘的工业符号。

如何让历史与现代交织塑造街区独特基因?-图2


味觉里的在地叙事

老场坊的改造不仅激活了建筑本身,也带动周边餐饮业态的升级,哈尔滨路上的“老友记主题咖啡馆”,将《Friends》经典场景复刻进石库门里弄,坐在Central Perk同款橙色沙发上,透过方格窗能看到老场坊的伞形柱阵列,这里的烟熏三明治和手工啤酒,成为文艺青年逛展后的能量补给站。

想要体验更具本土气息的味觉记忆,可转进舟山路,开了三十年的“阿姨粽子”仍用煤球炉慢煨赤豆粽,糯米裹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咬开瞬间油脂浸润每一粒米;而街角“老上海葱油饼”摊前永远排着队,面团揉进猪油与香葱,在铁板上煎得金黄酥脆,这些市井味道与老场坊的先锋气质形成奇妙对话,诠释着城市更新中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哲学。


隐秘的在地生活图景

避开主街喧嚣,从九龙路拐进弄堂深处,会发现另一个维度的老场坊周边生态,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里,银发族在落地窗前练习水彩写生,画纸上常出现老场坊的廊桥轮廓;溧阳路口的社区菜场,摊主们用苏北话讨论着当日菜价,水产区飘来的咸腥味与隔壁花店的洋牡丹香气交织,傍晚时分,提篮桥公园传来咿呀沪剧声,唱词里或许就藏着虹口港码头工人的往事。

如何让历史与现代交织塑造街区独特基因?-图3

对建筑迷而言,探索周边的最佳方式是登上老场坊顶层的空中花园,从这里俯瞰,可见苏州河支流如缎带般穿过红砖厂房与玻璃幕墙大厦,远处外滩天际线若隐若现,某个瞬间或许会恍然:这座建筑与其周边街区,恰似上海城市发展的微缩剧场——历史裂痕被创意填补,市井生活与艺术实验并行不悖。


个人观点:
曾在某个春雨绵绵的午后,偶遇在老场坊廊桥写生的美院学生,他笔下的建筑呈现出蒙德里安式的几何分割,而画板角落却添了几笔弄堂里晾晒的衣物与穿梭的外卖电动车,这种矛盾又和谐的画面,或许正是老场坊周边最动人的地方:它拒绝成为被封存的标本,而是在与当代生活的碰撞中持续生长,若来访,建议避开周末人潮,选个工作日的清晨,从舟山路的葱油饼香气开始,沿着虹口港漫步,感受历史尘埃如何落定成当下鲜活的生活现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