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便背起登山包踏上了前往本溪关门山的城际大巴,车窗外的晨雾像流动的丝绸,裹着辽东特有的冷杉气息扑面而来,邻座的老伯膝盖上摊着泛黄的景区导览图,见我好奇张望,笑着递来半块烤得焦香的地瓜:"这山里的秋天啊,可比画报上的还俊。" 八点二十分抵达景区东门,花岗岩牌坊上"关山锁钥"四个朱红大字在晨光里泛着金边,电子屏实时显示当日负氧离子浓度达3860个/cm³,引得几位扛着专业相机的游客连连惊叹,我跟着穿橙色马甲的向导队伍扫码入园,木质步道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混合着远处瀑布的轰鸣,恍惚间像是山神在叩击大地。 沿着九曲溪逆流而上,两岸枫树突然以极具戏剧性的姿态撞入眼帘,十月的阳光穿透薄雾,将叶片淬炼成不同层次的赤金——鸡爪槭是少女腮边的胭脂红,五角枫泛着熟透山楂的明艳,最惊艳的是稀有的拧筋槭,叶片旋转着铺满青苔石阶,宛如天神打翻的调色盘,几位写生的美院学生支起画架,炭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惊起两只蓝尾鸲扑棱棱掠过水面。 穿过枫叶谷,海拔表显示已攀升至680米,贴着崖壁修建的玻璃栈道在此处突然收窄,山风裹挟着潮湿的水汽扑面而来,抓紧铜铸护栏往下望,70米深的峡谷里,太子河像条翡翠腰带缠绕着赭红色山体,正巧遇见巡山的护林员老周,他挎着装满松果的竹篓提醒:"西侧观景台再走二百步,藏着棵三百岁的暴马丁香,这个时节还挂着果呢。" 正午时分抵达半山腰的龙泉寺,飞檐下的惊鸟铃叮咚作响,寺院东墙嵌着块光绪年间的功德碑,字迹虽模糊,仍能辨认出"伐木者杖八十"的严苛护林令,斋堂飘出烀饼子的焦香,穿着粗布僧衣的师傅正在分装山核桃:"施主带些走吧,今年霜降早,果仁比往年更脆生。"就着寺里的山泉啃完自备的饭团,后颈突然落了点冰凉——抬头才发现云层已压得很低。 下午两点登顶时,山雨来得猝不及防,能见度骤降到不足五米,原本清晰的指示牌在浓雾中化作朦胧剪影,正要摸出手机照明,前方岩缝里闪出点橘色荧光——系着反光条的应急指示桩每隔二十米就有一个,新刷的荧光漆在雨幕中格外醒目,跟着标识摸到避险亭,早有景区工作人员备好姜茶,电暖器烘得人浑身发烫。"这季节的山雨说下就下,我们每天要巡三次避险路线。"值班小哥擦拭着除湿机,显示屏上的温湿度数值正在缓慢回升。 雨歇后下山改走西线木栈道,腐殖土的气息混着野生猕猴桃的甜香,忽然窸窣声从灌丛传来,三只花栗鼠排着队窜过步道,绒毛上还沾着苍耳籽,立在"动物通道"警示牌前的瞬间,恍然明白为何沿途树干都缠着草绳——既能防止冷杉受冻,又给昆虫留了越冬的孔隙,转角处的生态监测站里,穿白大褂的技术员正记录红外相机数据:"上周刚拍到亚洲黑熊的影像,说明咱们的生态廊道起作用了。"

车窗上渐渐凝起水雾,指尖无意识地在玻璃上描画:横折是九曲溪的弯道,竖勾是悬崖栈道的钢索,最后重重一点,恰似古寺飞檐坠下的雨珠,这座把年轮刻在花岗岩里的山脉,既容得下漫山红叶的张扬,也守得住每片落叶归根的寂静,当旅游大巴拐过最后一道山弯时,忽然读懂门票背面那句"辽东生态屏障"的分量——原来所谓山水之美,从不是自然的独角戏。

(实用信息模块)
▌交通指南:沈阳方向自驾经丹阜高速至本溪站下,转本桓线行驶28公里;高铁至本溪站换乘旅游专线巴士,整点发车
▌必看景观:枫王(树龄超150年)、叠瀑三潭、暴马丁香古树
▌装备建议:防水登山鞋、可折叠登山杖、保温水壶
▌特别提示:阴雨天气可在景区入口处免费领取应急雨衣,西线步道冬季封闭维护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