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东南方向,一片被山峦环抱的土地上,苏家屯与周边二十余个自然村落共同构成独特的人文地理单元,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却在每一寸土地上都镌刻着关东文化的印记,从清末驿道旁升起的袅袅炊烟,到今天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苏家屯区作为沈阳通往辽东半岛的重要门户,周边村落星罗棋布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以陈相街道为例,这个清代设立的驿站,至今保留着"九门十三街"的棋盘式布局,青砖灰瓦的老宅与现代化温室大棚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地理信息系统显示,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8%,特别适合寒地水果种植,造就了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
四季轮转中的生态画卷
每年四月,佟沟街道的千亩梨花如期绽放,如同降落人间的云霞,当地果农独创的"梨树认养"模式,让都市人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果树生长情况,夏季的马耳山生态旅游区,负氧离子浓度峰值可达每立方厘米5200个,登山步道两侧的野生猕猴桃藤蔓交织成天然凉棚,秋收时节,白清寨的稻田画进入最佳观赏期,用不同品种水稻创作的立体农业景观,已成为抖音热门打卡点。
非遗活态传承的人文现场
在姚千户屯镇,72岁的满族剪纸传承人关淑梅每周三都会在文化大院开设传习课,她的作品《二十四节气》系列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剪刀下的玉米穗能数出整整十二排颗粒,大沟街道的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用木槌捶打糯米的过程保留着李氏朝鲜时期的风貌,刚做好的打糕要配上山芹菜酱才算地道。
现代农业的科技脉动
永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能玻璃温室里,无土栽培的串收番茄实现周年生产,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着光照和营养液配比,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科技感十足的设施竟由村集体自主运营,去年带动户均增收2.3万元,在杨城寨村,5G基站与百年古井比邻而立,电商直播基地将南果梨的销售半径扩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冷链物流车每天凌晨准时驶上京哈高速。
舌尖上的地理标记
苏家屯周边村落的美食地图藏着独特密码:沙河铺的酸菜火锅必须用陶土灶台慢煨,滚开的汤里下入现杀的溜达鸡;吴家屯的杂粮煎饼坚持石磨研磨,玉米与黄豆的比例精确到7:3;最特别的当属红菱镇的泥鳅豆腐,取自浑河支流的野生泥鳅,与卤水点制的豆腐在柴火锅中炖煮,起锅前撒把苏子叶,鲜味能勾起东北人最深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