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丁蜀镇的清晨总裹着一缕茶香,街巷的老面馆五点半便支起灶台,木桌长凳上陆续坐满食客,推荐尝试本地特色的“红汤面”——手工擀制的细面浸在酱油与猪骨熬制的汤底中,撒一把葱花,配一碟现炒的浇头(雪菜肉丝或鳝丝最受欢迎),若想体验更地道的吃法,不妨加一颗溏心荷包蛋,戳破蛋黄与红汤交融的瞬间,是当地人开启一天的仪式感。
距离面馆步行十分钟的“蜀山古南街”值得作为首站,这条青石板铺就的狭长老街,两侧密布着明清时期留下的低矮瓦房,斑驳墙面上还能辨认出“某某陶号”的旧招牌,九点前后,沿街的紫砂工作室陆续开门,师傅们坐在临窗的工作台前捶打泥片,游客可驻足观看制壶过程,若对紫砂文化感兴趣,转角处的“中国紫砂博物馆”陈列着从宋代粗陶到现代大师作品的完整脉络,二楼特展区常有名家壶艺展。
午间寻味:在陶都的烟火气中慢行
临近正午,古南街尽头的老茶馆“东坡阁”飘出阵阵茶香,二楼露台视野极佳,点一壶阳羡雪芽,配四色茶点(桂花糖藕、笋干黄豆、糯米糍粑、腌渍金桔),俯瞰脚下运河支流蜿蜒而过,货船缓缓驶向太湖方向,老板若得空,还会讲述苏东坡在此烹茶论道的轶事。
午餐推荐尝试丁蜀镇独有的“乌米饭宴”,乌米用南烛叶汁浸泡后蒸熟,黑亮油润,佐以笋干烧肉、河虾炖豆腐、清炒马兰头,镇西的“陶乡人家”餐馆将传统菜式改良,乌米饭搭配秘制酱鸭,咸甜交织的滋味常让食客追加第二碗,饭后可散步至“黄龙山遗址公园”,这里曾是紫砂矿源核心区,如今保留着矿坑原貌与开采工具展览,绿植覆盖的步道适合消食。
午后沉浸:亲手触碰千年陶土的温度
丁蜀镇的灵魂在于“体验”,下午两点,预约一家紫砂工坊的制陶体验课(建议提前三天预定),在老师傅指导下,将陈腐三年的紫砂泥置于转盘,指尖感受泥料从湿润到柔韧的微妙变化,初次尝试建议制作简单的茶杯或小摆件,刻上姓名缩写后交由工坊烧制,一周后邮寄到家,若时间充裕,可参与“釉料调配”课程,用青灰段泥与朱泥混合出独特色彩。
另一处小众打卡点是“前墅龙窑”,这座依山坡而建的明代古窑仍保留柴烧传统,窑身如巨龙盘踞,窑工沿台阶逐层填放陶坯,每月中旬开窑日,能见到刚出窑的茶壶泛着金属光泽,壶盖轻叩时清脆如磬,窑口旁的陈列室出售瑕疵品,几十元便能淘到一把略带斑驳的“窑变”小壶,反而更具故事感。
暮色归程:带走一片陶都的剪影
傍晚时分,前往丁蜀镇东南的“太湖西岸湿地”,木质栈道穿过芦苇丛,白鹭掠过泛起涟漪的水面,若逢夏秋之交,可租一艘摇橹船深入荷塘,船娘会用宜兴方言哼唱小调,登岸后,夕阳正将天空染成紫砂泥般的赭红色,对岸无锡灵山的轮廓若隐若现。
返程前别忘了采购伴手礼,除紫砂壶外,“蜀山陶集”市集的粗陶茶仓、手捏花器性价比极高;老字号“范家壶庄”的迷你壶挂件适合馈赠亲友,若偏爱茶食,乌米酥与桂花米酒值得装箱——前者酥皮包裹乌米馅,后者用糯米与金桂酿制,冷藏后风味更佳。
个人观点
丁蜀镇的美在于“未完全褪去的本色”,这里没有过度包装的景区感,制陶的敲打声从巷弄深处传来,茶馆里总坐着戴老花镜读报的爷叔,若放缓脚步,会发现窗台上晾晒的紫砂泥坯、菜场里论斤称的野山笋、桥头修壶老师傅眼镜上的泥点,都在讲述着“陶都”二字未被消费主义稀释的体温。
(全文约17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