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车轮轻快地驶离郑州,沿着京港澳高速一路向北,不到三小时的车程,安阳这座拥有3300年建城史的古都便清晰在望,车窗外的华北平原渐渐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浸染,目的地——殷墟,那沉睡千年的商代都城遗址,正静静等待着与我的初次相逢。
上午:殷墟遗址,与商王朝的隔空对话
踏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时间仿佛骤然凝固,巨大的夯土基址沉默地矗立,无声讲述着昔日商王宫室的宏伟气象,在妇好墓展厅,这位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将军的传奇人生,通过上千件精美绝伦的随葬品生动呈现,我长久驻足于青铜器展柜前,那些铸有神秘饕餮纹、云雷纹的鸮尊、方鼎,纹饰繁复而威严,手掌隔着玻璃,似乎能感受到三千多年前工匠手掌的温度与虔诚,讲解员指着其中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声音里带着敬畏:“看这里,‘妇好’二字清晰可见,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直接的呼唤。”
移步至车马坑遗迹,眼前景象令人屏息,排列有序的车马骸骨,完整保留了商代贵族出行的真实场景,六辆马车、十六匹战马的遗骸,在精心设计的坑道中静卧,其中一坑内,殉葬者的骨骼与车马相伴,无声诉说着那个遥远时代森严的等级与信仰,这些深埋地下数千年的遗存,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商代社会制度、军事力量与丧葬礼仪的认知之门。
中午:安阳滋味,舌尖上的古都风情
带着对殷商文明的深深震撼离开遗址,味蕾也开始期待安阳的馈赠,当地人热情推荐了老字号“盛德利”,店内人声鼎沸,弥漫着诱人的食物香气,招牌菜“三不沾”金黄软糯,入口绵甜不腻,果然名不虚传,一份地道的道口烧鸡端上桌,鸡皮油亮红润,轻轻一撕,骨肉瞬间分离,咸香中透着独特的卤料芬芳,令人食指大动,再配上一碗浓稠鲜美的安阳烩菜,家常的温暖熨帖着肠胃,也让我真切体会到中原饮食文化的质朴与醇厚。
下午:登文峰塔,览古都气象;访文字博物馆,溯文明之源
午后暖阳正好,驱车前往位于老城区的天宁寺,寺内的文峰塔(又称天宁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通体砖砌,形制独特,上大下小,宛如一顶庄严的伞盖直插云霄,沿着塔内狭窄陡峭的旋梯逐级而上,每一步都踏在厚重的历史之上,登上顶层凭栏远眺,安阳老城的风貌尽收眼底——青灰色的屋脊连绵起伏,现代建筑穿插其间,古城与新韵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塔身外壁精美的砖雕佛像、力士、飞天,历经风雨侵蚀,依然栩栩如生,无声地传递着古代工匠的虔诚与精湛技艺,一位带着孙儿的老者倚着栏杆,指着塔身一处雕刻说:“孩子,瞧瞧这些菩萨,几百年了,还在护佑着咱安阳城呢。”
带着登高望远的舒畅,下一站直奔中国文字博物馆,这座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其建筑本身就是对“文字”的礼赞——宏伟的金字造型,灵感正源于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字,步入序厅,巨大的甲骨片雕塑悬于空中,瞬间将人带入文字诞生的神圣时刻,展厅内,从刻画在兽骨龟甲上的神秘卜辞,到铸刻在青铜重器上的庄严铭文,再到秦代统一度量衡的诏版文字,直至简牍帛书、历代碑拓……一部浩瀚辉煌的中国文字发展史在眼前徐徐铺陈。
最令人着迷的是甲骨文展厅,一片片承载着商王问卜吉凶的牛肩胛骨、龟腹甲,其上契刻的文字虽古朴稚拙,却已具备成熟的汉字构造法则,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我尝试解读一个“车”字的甲骨文形态——它多么像一辆俯视的古代双轮战车!凝视这些古老的符号,仿佛能听到占卜时甲骨在火中噼啪作响的声音,看到贞人专注刻写的模样,这些穿越三千余年的笔划,正是我们民族智慧与文明最初、最坚韧的根系。
归途:车轮上的文明回响
夕阳为安阳城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辉,踏上返程之路,车内很安静,思绪仍沉浸在白日的时空穿梭里,殷墟车马坑的肃穆、妇好墓青铜器的冷冽光泽、文峰塔顶的辽阔视野、甲骨片上那些跃动不息的神秘符号……一幕幕在脑海中交织回放。
安阳一日,绝非浮光掠影的打卡,车轮丈量的是地理的距离,心灵穿越的却是三千年的时光纵深,在甲骨文的一笔一划里触摸先民的体温,在青铜礼器的厚重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在古塔砖雕的沉默里读懂技艺的传承——这座城,本身就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华夏文明基因图谱,当车子汇入高速的车流,我知道,我们从何处来”的答案,安阳已经给出了最深沉、最震撼的回响,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正是我们共同的血脉与荣光,驱动着每一个探寻者,不断回望,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