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朱家峪如何保持齐鲁第一古村的活态传承?

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蜿蜒曲折,斑驳的土墙缝隙间探出几株野草,老槐树的枝丫在风中轻晃——济南周边散落着许多这样的古村落,它们像被时光遗忘的碎片,承载着齐鲁大地的烟火记忆,若想逃离都市喧嚣,不妨沿着济南城郊的脉络,探寻这些凝固在光阴里的古村秘境。 章丘区官庄镇的朱家峪,因《闯关东》取景而闻名,这个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村落,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文昌阁与魁星楼南北相望,双轨青石古道贯穿全村,石桥、古井、祠堂错落有致,村中“山阴小学”旧址的木窗棂上,仍可辨认出民国时期学生刻下的字迹,每年农历六月廿三的“山神节”,村民仍延续着祭山神、唱大戏的传统,石板路上蒸腾的油饼香气与铿锵的梆子戏声,让六百年的时光倏然鲜活。

朱家峪如何保持齐鲁第一古村的活态传承?-图1

方峪古村:石头垒砌的千年光阴
长清区孝里镇的方峪古村,堪称北方石砌建筑的活化石,全村房屋均用当地红砂岩垒砌,门楼上的石雕麒麟虽风化严重,仍能窥见明代工匠的细腻刀法,村西五圣堂遗址内,元代的赑屃碑座半埋土中,碑文记载着至正年间重修庙宇的经过,最令人称奇的是村内“无锁之约”——家家户户仅以木栓扣门,夜不闭户的传统延续至今,秋收时节,村民在晒谷场用连枷打麦的场景,恍如翻开了一本泛黄的农耕图册。

黑龙峪村:泰山余脉的隐秘图腾
历城区港沟街道的黑龙峪村,因村口黑色龙形山岩得名,村中现存53座明清宅院,最具特色的是“一宅跨两朝”的建筑奇观:清道光年间的张氏宅院中,竟完整保留着明代万历年的雕花门墩,村后玄帝阁的壁画上,手持北斗七星剑的真武大帝脚踏龟蛇,色彩历经三百年依然明艳,每年正月十六的“送灯”习俗,村民用萝卜雕刻灯盏,沿古驿道摆出北斗七星阵,点点灯火与星空遥相呼应。

逯家岭:悬崖边上的云端村落
莱芜区茶业口镇的逯家岭村,像一只停驻在海拔700米悬崖边的苍鹰,村内房屋均用紫砂岩砌成,院墙不足半米外便是深涧,站在“逯家大院”的二层阁楼推窗远眺,齐长城遗址如游龙隐现于云雾之间,村中老人至今沿用手工“捶布”工艺,清晨的捶打声伴着山风回荡在峡谷中,值得留意那些嵌在墙体的拴马石,深浅不一的勒痕记录着明清时期盐商马队在此歇脚的往事。

朱家峪如何保持齐鲁第一古村的活态传承?-图2

三德范:芯子戏里的千年社火
章丘区文祖街道的三德范村,将国家级非遗“芯子”演绎成流动的民俗博物馆,每年元宵节,十米高的芯子架上,孩童扮作神话人物悬空而立,随着十六人抬的杠箱起伏摇摆,玄帝阁前的元代戏台,斗拱间的彩绘虽已褪色,但台基侧面“大元至正九年重修”的刻字依然清晰,村东的盐商古道旁,道光年间的“义学碑”记载着晋商在此兴办免费学堂的善举,青石板上两道深达十五厘米的车辙,无声诉说着昔年商帮络绎的盛况。

这些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各异:朱家峪通过文旅融合实现造血式传承,方峪村民自发成立保护协会,黑龙峪的壁画修复采用传统矿物颜料,逯家岭利用险峻地势发展生态旅游,但空心化问题依然存在,三德范的芯子老艺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部分古建筑的木构架出现白蚁蛀蚀,当无人机掠过古村上空,那些鱼骨状的街巷肌理与周边新建的楼房形成刺眼对比,如何在发展中守住文化基因,成为更严峻的课题。

穿行在这些古村落间,会惊觉时光的弹性——六百年的古槐仍在抽新芽,废弃石碾里长出倔强的野花,耄耋老人用方言讲述的传说,与《章丘县志》的记载惊人吻合,或许真正的保护不在于将古村封存在玻璃罩中,而是让炊烟继续从青瓦间升起,让祠堂的楹联有人研墨重描,让每一块带着掌温的石头,都能等到读懂它纹路的人。

朱家峪如何保持齐鲁第一古村的活态传承?-图3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