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周边市场:从“小众”到“破圈”
根据《2023年上海市游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游戏企业年营收已突破15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近30%,庞大的游戏用户基数催生了周边产业的繁荣,数据显示,上海游戏周边消费群体中,18-35岁年轻人占比超过75%,人均年消费金额达2000元以上,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线上电商平台,更在线下实体场景中迸发活力。
以徐家汇商圈为例,百联ZX创趣场、静安大悦城等地的潮玩店铺日均客流量超过万人次,百联ZX创趣场作为国内首个以“二次元”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入驻了超50家国内外知名IP品牌,从《原神》的限定手办到《崩坏:星穹铁道》的联名服饰,消费者能在这里一站式完成“为热爱买单”。
热门品类:上海玩家的“心头好”
高精度手办与模型
手办依然是游戏周边消费的核心品类,上海玩家对细节的挑剔推动了市场升级:日本Good Smile Company(GSC)的中国首店落户南京西路后,《塞尔达传说》《明日方舟》等IP的1/7比例手办常处于预售即售罄状态,而本土品牌如ACTOYS推出的《黑神话:悟空》系列模型,凭借动态造型与可替换配件设计,成为2024年ChinaJoy展会上的爆款。
科技感外设与数码产品
电竞产业的兴盛让游戏外设需求激增,上海玩家更青睐兼具性能与设计感的产品:雷蛇与《英雄联盟》联名的毒蝰迷你版鼠标、罗技G PRO X《赛博朋克2077》定制键盘等产品,在本地数码商城月均销量超过千件,索尼PS5的《最终幻想16》限定主机套装,曾在外滩的索尼直营店引发通宵排队现象。
沉浸式体验与快闪经济
线下体验正成为周边消费的新场景,2023年,《王者荣耀》在虹桥天地打造的“峡谷奇幻夜”主题展,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游戏场景,两个月内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米哈游则在外滩源开设《未定事件簿》限时咖啡馆,将角色剧情融入餐品设计,日均预约量突破500单。
购买渠道:线上线下双线并行
线上:精准化与社群化
天猫旗舰店、京东自营等平台仍是主流选择,但上海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B站会员购、得物等垂直社区完成交易,以B站为例,其“魔力赏”盲盒频道中,《原神》角色“申鹤”的景品手办曾创下单日成交额破800万元的纪录,得物APP的“游戏潮品”专区凭借鉴定保障与稀缺款预售,用户黏性远超传统电商。
线下:场景化与打卡化
上海线下渠道的独特之处在于“体验即消费”,位于南京东路的X11旗舰店,凭借赛博朋克风格的装潢与超2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日均销售额超百万元;而田子坊的独立潮玩工作室,则通过定制服务吸引高端玩家,一款《崩坏3》角色“爱莉希雅”的纯手工涂装雕像,标价可达数万元仍供不应求。
本土化创新:上海如何定义“游戏文化”?
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周边产业更注重“文化融合”,老字号品牌“豫园文创”与《天涯明月刀》合作推出的古风首饰礼盒,将游戏元素与苏工花丝工艺结合,上线首周销量突破2万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则通过《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等经典IP的数字化重塑,推出AR手办与互动绘本,吸引亲子群体。
政策层面,上海率先推出“游戏+文旅”扶持计划,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周边产品,2024年,徐汇区联合叠纸游戏打造的《恋与制作人》主题观光巴士,串联武康大楼、徐家汇书院等景点,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现象级打卡项目。
未来趋势:科技赋能与可持续消费
随着AR/VR技术的普及,游戏周边正从“实体收藏”转向“虚实结合”,腾讯与上海博物馆合作的《王者荣耀》数字敦煌壁画项目,玩家可通过手机扫描周边商品,解锁动态文物讲解;而PICO VR设备推出的《三体》沉浸式剧本杀套装,则将道具与虚拟场景深度绑定。
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周边产业,2023年ChinaJoy展会上,37%的参展商使用了可降解包装材料,本土初创企业“潮玩立方”推出的《原神》系列植物纤维盲盒,原料来自回收秸秆,上线当日即登上淘宝绿色消费榜单TOP3。
观点
作为中国游戏产业的“风向标”,上海正以独特的商业生态与文化底蕴,重新定义游戏周边的价值——它不仅是IP的衍生品,更是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情感载体,对于玩家而言,每一次消费都是对热爱的投票;对于行业,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或许将催生下一个全球级的“任天堂式”生态圈,逛一次徐家汇的潮玩店,参与一场外滩的快闪活动,你会发现:游戏的魅力,早已突破屏幕,融入这座城市的呼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