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鲁迅公园9点的晨练秘密,为何成为健康生活的起点?

清晨的虹口区还带着薄雾,甜爱路两侧的梧桐叶上挂着露珠,沿着山阴路向前,脚下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铺设的方块石砖,转角处的红砖房外晾着刚洗好的格子床单,老上海的生活气息从晾衣绳上垂落的褶皱里透出来,这里是上海唯一完整保留1920年代石库门肌理的城区,每块砖缝里都藏着故事。 从地铁虹口足球场站3号口出来,迎面就是鲁迅公园的南门,晨练的爷叔在银杏树下打着太极,穿碎花裙的阿姨们举着丝绸扇跳华尔兹,绕过人工湖向西走300米,鲁迅纪念馆青灰色外墙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肃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座人物纪念馆,这里保存着《狂人日记》手稿、鲁迅使用过的木刻刀等1600余件文物,建议重点观看二楼的多媒体展区,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了鲁迅在景云里23号写作的场景。

鲁迅公园9点的晨练秘密,为何成为健康生活的起点?-图1

穿过纪念馆后方的樱花林,黑色花岗岩墓碑静静矗立,墓前常年摆放着新鲜的白菊,常有年轻人在碑前轻声诵读《野草》片段,工作人员说,每年清明节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会自发组织诗文朗诵会。

11:00 多伦路的时空折叠
沿着四川北路向北步行十分钟,多伦路文化街的牌坊在梧桐树影中浮现,这条550米的L型小街藏着七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建议先到公啡咖啡馆旧址点杯手冲,1928年诞生的这间咖啡馆,木质楼梯依然保留着柔石、丁玲等左联作家留下的凹痕,对面的鸿德堂别错过,这座1928年建成的基督教堂有着罕见的中式歇山顶,彩绘玻璃上画的是竹林七贤。

在201弄的夕拾钟楼底下抬头,会看到时针永远停在下午三点——这是为了纪念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时间,巷子深处的老电影咖啡馆二楼,每周六下午有黑胶唱片鉴赏会,点唱机里流淌出周璇的《夜上海》时,窗外正好有穿旗袍的姑娘撑伞走过。

13:30 1933老场坊的几何秘境
穿过四平路的天桥,巨大的混凝土建筑群像外星堡垒般闯入视线,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1933年设计的这座屠宰场,如今成为魔都最硬核的文艺地标,建议从南门进入,先感受底层26座伞形柱构成的迷宫,阳光从顶部八角形玻璃穹顶倾泻而下,在斑驳的墙面上切割出锐利的光影。

鲁迅公园9点的晨练秘密,为何成为健康生活的起点?-图2

乘货运电梯直达四楼空中舞台,这里每周都有实验戏剧演出,经过改造的牛道变成环形画廊,转角可能撞见正在布展的艺术家,负一楼的微剧场正在放映先锋话剧《屠宰场的春天》,散场后别忘了到顶楼的透明观景台,黄浦江的货轮正拖着长长的波纹驶向外滩。

16:00 提篮桥的时空胶囊
霍山路上的梧桐树冠在头顶合拢,将盛夏的阳光筛成细碎的金箔,长阳路62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白色围墙内保存着当年收容3万犹太人的历史档案,展厅二楼陈列着1943年的结婚证书,新郎大卫用钢笔在德文名字旁标注了上海话发音“大伟”,隔壁白马咖啡馆的苹果卷配方传了三代人,酥皮里依然裹着当年的乡愁。

沿着舟山路向北走,注意观察红砖墙上的铜质门牌,59号门楣上刻着希伯来语“Shalom”,这是犹太房东当年留下的和平祝福,街角阿婆卖的鲜肉月饼飘着香气,咬开酥皮时,肉汁会顺着指缝流到青石路面上。

18:30 北外滩的魔幻时刻
从国际客运中心站走出地面,陆家嘴的楼群在暮色中渐次亮起,沿着滨江步道向东,会经过12个造型各异的透明观景舱,推荐在“彩虹桥”位置等待落日,当晚霞把扬子江码头旧址的塔吊染成玫瑰金时,对岸的东方明珠正在玻璃幕墙上投下流动的霓虹。

鲁迅公园9点的晨练秘密,为何成为健康生活的起点?-图3

音乐之门广场的露天交响乐准时响起,穿燕尾服的指挥家背后,货轮鸣着汽笛驶入黄浦江的乐章,遛狗的白领、玩滑板的少年、牵手散步的老夫妻,都在270度江景幕布下变成剪影,走到邮轮城段别忘了抬头,头顶的空中玻璃步道悬在25米高空,脚下的江水正裹着城市倒影奔向东海。

当白玉兰广场的LED幕墙亮起“I♥SH”时,虹口的一天在江风中收尾,这个被苏州河与黄浦江怀抱的城区,像本摊开的立体地方志——左联文人的烟灰落在咖啡馆的大理石桌面,犹太商人的怀表停在避难所的床头柜,屠宰场的血腥气被艺术展的丙烯颜料覆盖,穿行在这些时空折叠的褶皱里,每一步都踩在不同的历史断层上,建议穿双舒适的鞋,这里的故事密度太高,需要慢慢走才能听见砖石的低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