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周边店为何值得一探?
厦门周边店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商业的边界,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取而代之的是店主对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无论是闽南传统花砖的再设计,还是渔村文化的现代演绎,每一件商品都像是从厦门土壤里生长出的故事。
比如位于沙坡尾的「吉治百货」,这座四层老楼里藏着厦门上世纪的生活印记,从复古饼干盒到手工馅饼,从老式打字机到闽南花砖杯垫,商品与空间的结合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店主阿哲曾说:“我想让年轻人触摸到厦门的旧时光,而不是只看到它的网红标签。”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敬畏,正是周边店的核心价值。
不可错过的五家特色周边店
-
「旧物仓」:让老物件重获新生
(地址:湖里区华美空间A3栋)
3000㎡的仓库里堆满了闽南古早家具、旧电器和手工艺品,这里的每一件旧物都经过修复与改造:斑驳的木箱变成茶几,破损的陶罐种上多肉植物,最受欢迎的是用老花砖制作的耳环与胸针,将闽南建筑的灵魂佩戴在身上。 -
「联邦调茶局」:茶与设计的化学反应
(地址:思明区大学路131号)
看似是复古咖啡馆,实则是茶叶实验室,店主将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与果香、花香调配,创造出“鼓浪屿之夏”“南普陀钟声”等限定口味,铁罐包装设计成老式收音机造型,泡茶时仿佛能听见厦门的海浪声。 -
「熊吉酱物社」:治愈系手作体验
(地址:集美区石鼓路84号)
从羊毛毡钥匙扣到蓝染布包,所有商品都在店内现场制作,每周六的DIY工作坊尤其火爆,游客可以用漆线雕技艺制作“迷你风狮爷”,或将贝壳镶嵌成冰箱贴,主理人小鹿说:“手作的温度,就是对抗工业流水线最好的方式。” -
「甲板咖啡」:航海主题文创集合地
(地址:思明区民族路74号)
以厦门港口文化为灵感,推出航海日志笔记本、船锚造型书签等系列产品,二楼的露天座位能眺望沙坡尾避风坞,点一杯“海雾冷萃”,翻看《厦门老码头纪事》摄影集,感受这座岛屿与海洋的羁绊。 -
「二三丛」:闽南古厝里的新茶事
(地址:鼓浪屿中华路25号)
百年老宅改造的茶空间,将传统工夫茶具进行现代化改良,便携式茶器套装采用德化白瓷与锡器结合,既能冲泡铁观音,也可用作办公桌上的微型盆景,茶艺师会教你用闽南话念出“斟茶七分满”的待客之道。
周边店背后的消费新趋势
如今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更追求有深度的体验,厦门的周边店恰好抓住了三个关键点:
- 在地性:将闽南红砖、博饼民俗等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
- 互动感:提供手作课程、文化讲座等沉浸式体验;
- 可持续:大量使用再生材料,如用废弃船木制作家具,用茶叶渣染制布袋。
曾厝垵某家布艺店老板分享了一个细节:去年推出的“闽南语方言帆布包”系列,每个包袋印着“呷饱未”(吃了吗)、“水当当”(真漂亮)等俚语,意外成为本地人赠礼首选。“文化认同感,才是最好的卖点。”
如何挑选有品质的周边产品?
- 看材质工艺:优质周边店会明确标注原料来源,如使用漳州窑陶瓷、永春篾香等传统技艺的产品,往往更有收藏价值。
- 问创作故事:一件好的周边必定有故事可讲,比如某款茶杯垫上的图案,可能是店主根据华侨家书中的手绘复原的。
- 体验使用场景:在沙坡尾的「种子实验室」,购买植物种子时会附赠厦门气候种植指南,让商品与生活产生真实联结。
当周边店成为城市文化载体
在八市附近的「菜市场诗歌计划」小店,空心菜捆扎带上印着市民创作的打油诗;中山公园旁的「声音博物馆」出售录有闽南童谣的磁带,这些周边店正在构建新的城市叙事——它们不再只是卖商品,而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修复被快节奏割裂的人与土地的情感。
走在厦门的街巷里,会发现最动人的周边往往藏在意外之处:可能是社区咖啡馆里贩售的《厦门古早味食谱》,也可能是民宿前台摆放的“闽南语学习扑克”,正如一位游客在点评网站写道:“带不走厦门的海,但带走了海孕育出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