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青龙山慈云寺,如何实现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修行?

上午:登青龙山,揽天地之气

青龙山慈云寺,如何实现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修行?-图1

从山脚出发,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蜿蜒向上,初秋的山间,草木尚未褪去夏日的苍翠,偶有几片红叶点缀其间,平添几分诗意,登山途中,可留意脚下的石阶——据记载,这条步道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曾是僧侣与香客往来的必经之路,行至半山腰,一座名为“望云亭”的凉亭矗立眼前,亭内石桌石凳古朴沧桑,稍作歇息时远眺,可见山脚下的村落如棋盘般错落,炊烟袅袅与山间雾气交融,恍若水墨画卷。

继续上行,山势渐陡,但沿途景致愈发奇崛,青龙山以奇石闻名,形态各异的巨石散落山间,有的似猛虎伏地,有的如老僧入定,当地人称之为“灵石”,行至“龙脊背”处,视野豁然开朗,此处是俯瞰整座山脉的最佳观景点,若运气好,还能遇见山间盘旋的鹰隼,翅膀划破长空的刹那,仿佛与自然达成了某种默契。


中午:慈云寺内,静听梵音

临近正午,穿过一道刻有“慈云禅寺”四字的山门,便正式踏入寺院地界,慈云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寺内古树参天,香火缭绕,踏入的瞬间,喧嚣便被隔绝在外。

第一进:天王殿与千年银杏
天王殿前,一株树龄超过1300年的银杏树巍然屹立,深秋时节,金黄的落叶铺满庭院,但即便在初秋,枝叶繁茂的树冠也足以遮天蔽日,树下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慈云寺与这棵银杏共同经历的风雨——战火、天灾、朝代更迭,古树始终静默见证,殿内四大天王塑像怒目威严,与殿外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提醒众生:修行之路需以敬畏之心前行。

第二进:大雄宝殿的庄严
绕过天王殿,大雄宝殿的飞檐翘角映入眼帘,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为明代遗存,虽历经数百年,金漆剥落处反而更显古朴厚重,若恰逢僧人诵经,不妨静立片刻,木鱼声、诵经声、殿角风铃的叮咚声交织,心绪不自觉沉淀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殿内梁柱上的彩绘仍隐约可见,内容多为佛教故事,细节之处可见古代匠人的虔诚。

青龙山慈云寺,如何实现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修行?-图2

第三进:藏经阁与禅茶一味
穿过回廊,藏经阁是寺内最幽静的所在,此处不对外开放,但阁前的小院设有一处茶寮,寺内僧人偶尔在此煮茶待客,若有机缘,可讨一杯清茶,慈云寺的茶以山泉冲泡,入口微涩,回甘绵长,抿茶时,抬眼便是藏经阁斑驳的木门,仿佛饮下的不仅是茶,还有千年的禅意。


午后:素斋、塔林与山林漫步

午斋:舌尖上的清净
慈云寺的素斋远近闻名,食材多为寺院自种的瓜果蔬菜,午间用斋时间为11:30至13:00,需提前至斋堂登记,一碗简单的罗汉面,汤底用菌菇与笋干熬制,鲜香醇厚;几碟小菜如凉拌木耳、清炒时蔬,调味极简,却最大限度保留了食材的本味,用斋时需止语,箸碗轻碰声中,更觉一饭一蔬皆来之不易。

塔林:与历代高僧对话
寺院西侧的塔林是慈云寺另一处重要遗迹,数十座石塔林立,高者逾三米,矮者仅及膝,均为历代住持与高僧的灵骨塔,塔身雕刻的莲花、云纹清晰可辨,部分塔基上还刻有铭文,字迹虽模糊,仍能窥见古代书法的风骨,穿行塔林时,脚步不妨放慢些——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修行者一生的缩影。

后山小径:寻访隐修洞
从塔林沿一条隐蔽小径向北,步行约20分钟可抵达“隐修洞”,相传唐代曾有高僧在此闭关三年,洞内不足十平米,石壁上有模糊的刻字,内容已不可考,但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野草与苔藓,却为这方寸之地增添了生机,立于洞前,山风穿林而过,恍惚间似能听见千年前的晨钟暮鼓。


傍晚:日落与归程

青龙山慈云寺,如何实现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修行?-图3

若时间充裕,建议留至傍晚,慈云寺的日落被誉为“青龙山一绝”,从寺院东侧的观景台远望,夕阳缓缓沉入远山,余晖将云层染成金红,寺院的白墙灰瓦也镀上一层暖色,此刻的钟声恰巧响起,惊起一群归巢的鸟雀,翅膀扑簌声与钟声共鸣,构成一日行程中最难忘的瞬间。

下山时可选择原路返回,亦或从西侧新修的栈道绕行,栈道平缓,沿途多设观景台,且能途经一片野生栗树林,若是秋季,偶尔能捡到几颗掉落的栗子,外壳尖锐,内里却藏着清甜。


个人观点

青龙山慈云寺的一日,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默剧,山石的沉默、古树的低语、钟声的震颤,皆无需过多解释,自然与人文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彼此滋养,若非要问此行收获了什么,或许是学会在喧嚣中辨认出一种更古老的节奏——它藏在石阶的缝隙里,藏在茶汤的涟漪中,也藏在僧人扫落叶的沙沙声里,临别时,忍不住回望山门,忽然觉得:慈云寺的“慈”,未必是普度众生的宏大慈悲,更像山间一缕云,悄然拂去肩上的尘土,然后轻声说:“一路慢行。”(字数:1980)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