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千年古都的春节记忆,哪些传统习俗仍在延续?

关中社火:黄土高原上的狂欢

在西安周边的周至县、蓝田县等地,社火表演堪称春节的灵魂,这种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的民俗活动,融合了舞蹈、杂技、戏曲等元素,形成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视觉盛宴。

千年古都的春节记忆,哪些传统习俗仍在延续?-图1

哑柏镇社火:周至县哑柏镇的社火以“芯子”闻名,所谓“芯子”,是将孩童固定在数米高的铁架上,扮成戏曲人物,由壮汉抬行巡游,孩童衣袂飘飘,仿佛凌空而立,引得围观者惊叹连连,据当地老人回忆,这一传统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寓意“登高祈福”。

华阴老腔与社火融合:在渭南华阴一带,社火表演常与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结合,粗犷的秦腔唱词中,夹杂着锣鼓与唢呐声,演绎着《封神榜》《杨家将》等历史故事,表演者多为村民自发组织,虽无专业舞台,却因真挚的情感传递,让观者恍若穿越时空。

专家观点: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张明曾指出,“关中社火的精髓在于‘人神共娱’,它不仅是娱乐,更是对自然、祖先的敬畏,是农耕文明的精神纽带。”


乡村灯会:灯火里的匠心传承

如果说城市灯会以规模取胜,西安周边乡村的灯会则胜在“巧”与“朴”。

长安区鱼化寨花灯:鱼化寨的纸扎灯笼技艺已传承百年,当地匠人以竹篾为骨,糊上宣纸,手绘花鸟、戏曲人物,除夕夜,家家户户将灯笼挂在门前,灯影摇曳中,映出“一团和气”“五谷丰登”等吉祥图案,近年,鱼化寨还开发了亲子灯笼制作体验活动,游客可亲手扎制一盏属于自己的花灯。

泾阳茯茶镇冰灯:依托泾河天然冰资源,茯茶镇的冰灯展别具一格,匠人将冰块雕刻成秦腔脸谱、唐代仕女等形象,内部嵌入LED灯,夜幕下晶莹剔透,冰灯展期间,游客还能品尝到用泾河水煮的茯茶,暖身之余,更添一份“围炉话年”的惬意。

民俗学者提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李芳建议,“观赏乡村灯会,需关注细节,例如灯笼上的蝙蝠纹象征‘福气’,莲花纹寓意‘连年有余’,这些符号承载着民间最朴素的愿望。”

千年古都的春节记忆,哪些传统习俗仍在延续?-图2


舌尖上的年味:灶火边的仪式感

关中民谚云:“腊月二十三,灶火爷上天。”西安周边乡村的年味,从祭灶仪式便已拉开序幕。

临潼火晶柿子馍:临潼区农户习惯用当地特产火晶柿子制作年馍,将柿子去皮捣泥,与面粉混合发酵,蒸出的馍色泽金黄,口感绵甜,老一辈人认为,柿子馍的“红火”色泽能驱邪纳福,因此年夜饭桌上必有一盘。

鄠邑区摆汤面:鄠邑区的“摆汤面”堪称春节待客必备,面条需手工擀制,薄如蝉翼;臊子用五花肉、黄花、木耳慢炖而成,酸辣鲜香,吃时需将面条在汤碗中“摆”过,故称“摆汤面”,当地人说:“一碗面下肚,年的味道才算真正进了心里。”

饮食文化考据: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关中已有“腊日烹羊祀灶”之俗,今日乡村的年节饮食,仍保留着“祭食合一”的传统,每一道菜肴皆暗含祈福之意。


祈福纳吉:古寺与村落的神秘纽带

春节期间,西安周边的寺庙与村落常通过共同举办祈福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共生现象。

草堂寺“打春牛”:户县草堂寺的“打春牛”仪式始于唐代,立春当日,僧人用彩绸装饰泥塑春牛,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以柳条轻打牛身,同时吟唱“一打风调雨顺,二打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村民争抢“春牛”碎片,将其埋入田间,祈求丰收。

楼观台老子祭典:周至楼观台作为道教发源地,每年正月初五举行老子祭典,道士诵经、舞剑,信众敬献“五行供品”(金木水火土象征物),有趣的是,许多村民虽非道教徒,却坚持参与祭典,认为“拜的是老子,求的是平安”。

千年古都的春节记忆,哪些传统习俗仍在延续?-图3

人类学视角: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立群研究发现,“这类活动实质是‘民俗宗教’的体现,村民将信仰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套超越教派界限的生存智慧。”


现代重构:民俗的新生之路

随着时代变迁,西安周边民俗并未固守传统,而是通过与文旅融合焕发新机。

袁家村模式:礼泉县袁家村将传统年俗打包成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磨豆腐、踩高跷、写春联等活动,还能入住由夯土房改造的民宿,村支书郭占武透露:“我们坚持让村民持股经营,既保护文化真实性,又确保利益共享。”

数字技术赋能:2023年春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推出“元宇宙社火”,通过AR技术,游客手机扫描实景,即可看到虚拟财神、舞狮叠加在现实场景中,这种创新虽引发争议,却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

文旅专家建议: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潘秋玲认为,“民俗传承需平衡原真性与创新性,核心仪式不能失真,但传播方式可与时俱进。”


个人观点
走过西安周边的村落,最动人的不是那些声势浩大的表演,而是渗透在琐碎日常中的文化韧性——七旬老人颤巍巍地剪出对称的窗花,孩童举着比自己还高的糖葫芦在社火队伍中奔跑,灶台上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祖孙三代的笑脸……这些瞬间,让人恍然领悟:所谓传统,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代代人用生活点滴构筑的流动史诗,当城市里的年味渐被消费主义稀释,乡村却依然固执地守护着最本真的春节记忆,或许,这正是我们每逢年关总要“回乡”的深层原因:在旧俗里,寻找心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