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古城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老城境内,是一座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融合北方民俗文化的复建古城,但若仅将目光局限于城墙之内,或许会错过更广阔的风景,古城周边蕴藏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秘境,从山川河流到历史遗存,每一处都值得驻足。 出古城东行约8公里,青龙山以“三教圣地”之名静候游人,这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峰因山形似龙而得名,山间松柏成林,怪石嶙峋,春日的梨花谷如雪覆坡,秋季则被红叶浸染成画,登山途中可见始建于唐代的望海楼遗址——古人曾在此眺望渤海,如今虽沧海变桑田,但登临远望仍能感受“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畅快。
紧邻古城的滦河更是一条流淌着故事的河流,河畔湿地栖息着白鹭、野鸭等数十种鸟类,清晨薄雾中常有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若乘船顺流而下,两岸芦苇随风起伏,偶见渔人撒网,仿佛穿越至《诗经》中“蒹葭苍苍”的意境,当地渔民至今保留着传统“滦河号子”,粗犷的调子与流水声共鸣,成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时光切片:散落乡野的历史密码
距古城15公里的研山文峰塔,是探寻滦州文脉的关键坐标,这座始建于辽代的十三层密檐砖塔,曾因地震损毁,清道光年间重修后成为滦州“八大景”之一,塔身砖雕莲花、飞天等图案虽经风雨剥蚀,仍可窥见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耐人寻味的是,明代书法家萧显曾在此苦练书法,传说他题写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前,特意登上塔顶观察飞鸟姿态,终得遒劲笔力。
向西北方向驱车20公里,九百户镇石门村的明代摩崖石刻群揭开另一段往事,峭壁上“石门”二字每字高达2米,据县志记载为万历年间滦州知州白某所题,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古柏与朱红题刻相映,形成“石壁丹书”的奇观,考古学者近年在此发现元代屯兵洞窟,洞内灶台、储粮槽等遗迹保存完好,印证了此处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
烟火人间:舌尖上的滦州记忆
游览山水古迹之余,周边村落藏着最地道的风味,高各庄的“缸炉烧饼”已有百年历史,老师傅用传统陶缸炉烤制,芝麻与面香在高温中迸发,咬下时酥脆掉渣,讲究的食客会搭配古城刘记羊汤——凌晨现杀的本地山羊,文火熬煮六小时,汤色乳白,撒上碧绿芫荽,冬日里一碗下肚寒气顿消。
若逢农历逢五排十的榛子镇大集,更能体验原生态的市井风情,凌晨四点,周边农户便挑着新摘的磨盘柿子、薄皮核桃占位摆摊,铁器市上叮当声不绝于耳,打铁匠现场锻造锄头镰刀;布市里老裁缝手持木尺,蓝印花布从梁上垂落如瀑,最有趣的是牲口市,经纪人藏在袖筒里比划价格的模样,保留着延续百年的交易传统。
隐逸之选:古城外的栖息美学
厌倦了游客喧嚣的旅人,可选择周边特色民宿深度体验,响堂镇“滦河小院”由百年老宅改造,青砖墁地,雕花木窗棂间垂着湘妃竹帘,掌柜每日清晨从滦河钓来鲫鱼,配上现磨豆腐做成“河水炖河鲜”,入夜后,躺在核桃树下的藤椅上,可见银河横贯天际,比古城夜景多了几分野趣。
文艺爱好者则偏爱杨柳庄镇的“瓦当图书馆”,这座由废弃粮仓改造的空间收藏着三千多块汉代至清代的瓦当,莲花纹、兽面纹在射灯下纤毫毕现,二楼茶室提供用青龙山泉水冲泡的本地黄芩茶,微苦回甘的口感搭配古籍影印本,恰是“闲坐观云起”的好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