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升钟湖如何成为西南第一人工湖的生态密码?

南充地处川东北腹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嘉陵江穿城而过,丰富的水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而散落在城市周边的水库群,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更在生态调节、农业灌溉、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水域或藏于山谷,或卧于平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位于南充市南部县的升钟湖,蓄水量达13亿立方米,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淡水湖,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川北地区干旱问题,数万建设者历时八年筑坝截流,将西河水系汇聚成湖,这里不仅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更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

升钟湖如何成为西南第一人工湖的生态密码?-图1

湖心岛屿星罗棋布,沿岸种植着超过200种乔木,形成天然氧吧,春日的樱花长廊与秋日的红枫林带,让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值得关注的是,升钟湖推行“人放天养”模式,鱼类养殖完全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每年3-6月禁渔期内,渔政部门通过水下监控系统严格监管,确保生态链完整,对于垂钓爱好者,湖东侧的钓鱼基地设有标准化钓台,需提前办理钓鱼证,日接待量控制在300人以内。

九龙潭水库:城市后花园的水利智慧
距离南充主城区仅12公里的九龙潭水库,堪称城市应急水源的典范工程,库区采用分层取水设计,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水质,确保在任何极端天气下都能稳定供应Ⅱ类以上饮用水,库区周边10公里范围内严禁工业项目,植被覆盖率长期保持在85%以上。

清晨的环湖步道常有骑行队伍穿梭,傍晚的观景台能俯瞰城市天际线与水波交融的盛景,水库管理处每年定期举办“湿地科普周”,游客可通过VR设备观察库底生态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库区实行预约制游览,每日限流500人,建议通过“南充水利”公众号提前三日预约。

八尔滩水库:千年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型
西充县境内的八尔滩水库,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修建的灌溉堰塘,1958年扩建后,水域面积拓展至2.8平方公里,灌溉范围覆盖3个乡镇的5.6万亩农田,库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水车群与石制渠网,农耕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明清时期的引水器具。

升钟湖如何成为西南第一人工湖的生态密码?-图2

特色项目当属“稻鱼共生”体验区,游客可参与插秧、投喂、捕捞等农事活动,收获的稻米和生态鱼可直接加工品尝,每年9月举办的丰收节期间,水库会开放夜间灯光秀,用全息投影技术演绎川北农耕史,建议携带儿童的家庭选择周末前往,教育实践基地提供专业的研学课程。

青龙湖水库:地质奇观中的生态试验场
蓬安县青龙湖水库因湖岸线形似游龙而得名,库区地质构造特殊,玄武岩柱状节理形成天然防渗层,科研团队在此开展“海绵湿地”试点,通过阶梯式植物过滤带实现雨水净化,该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

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显示,库区现有鸟类127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观鸟塔配备高倍望远镜与物种识别系统,扫码即可获取鸟类百科,地质研学走廊全长3公里,沿途设有火山岩标本展示区,适合地理爱好者深度探索,需特别注意,核心科研区每月仅开放5天,具体日期由气象水文条件决定。

水资源保护的南充实践
南充市水利局2023年发布的《水库群协同管理方案》,创新性提出“一库一策”治理模式,在升钟湖试点生态补偿机制,上游农户每退耕一亩林地可获得年度补贴;九龙潭库区启用无人机巡查系统,热成像技术能精准识别污染源;八尔滩推广“以鱼护水”模式,通过测算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投放滤食性鱼类。

升钟湖如何成为西南第一人工湖的生态密码?-图3

文旅融合方面,各水库正在打造特色IP:升钟湖国际钓鱼节已升级为省级旅游品牌;青龙湖地质博物馆即将引入AR导览系统;九龙潭计划建设水上运动中心,预计2025年承办省级龙舟赛事。

站在观景台远眺,粼粼波光中倒映的不仅是山水画卷,更是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这些水库早已超越单纯的水利设施范畴,它们承载着城市记忆,维系着生态平衡,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当夕阳将水面染成琥珀色时,或许我们更能理解:每一滴水的旅程,都在书写文明的进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