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旅游

成都东站如何崛起为城市新引擎?未来发展规划解析

交通升级:从“过境站”到“城市枢纽”

成都东站日均客流量超30万人次,高铁、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在此交汇,但未来规划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成都东站如何崛起为城市新引擎?未来发展规划解析-图1

地铁网络的加密
成都东站已接入地铁2号线、7号线,而规划中的地铁20号线(暂定名)与S5市域铁路(成德线)将进一步强化其辐射能力,20号线将串联东站与天府国际机场,形成“空铁联运”格局;S5线则推动成德同城化,促进人口与资源流动。

道路系统的优化
为缓解交通压力,成都东站周边规划了多条快速路改造工程,迎晖路将进行立体化改造,增设下穿隧道;邛崃山路、雅砻江路等支路拓宽工程已启动,未来将实现“快进快出”的通行效率。

智慧交通试点
成都市计划在东站片区引入5G车路协同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车流、智能调控信号灯,减少拥堵,地下停车场将配备自动泊车导航,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商业蝶变:从“单一枢纽”到“复合型商圈”

过去,成都东站周边以中小型商铺、快捷酒店为主,商业形态较为单一,随着城市更新计划的推进,这里正朝着“站城融合”的方向发展。

核心商业综合体
规划中的“TOD综合开发项目”是最大亮点,以成都东站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内将建设超百万平方米的商业集群,涵盖高端写字楼、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及文创空间,龙之梦星级酒店群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

特色产业孵化
依托交通枢纽的人流优势,东站周边规划了多个主题产业园。“高铁经济创新中心”聚焦物流科技、数字贸易,目前已吸引顺丰、京东等企业入驻;“文旅融合示范区”则计划引入川剧文化体验馆、非遗手作工坊,打造“快旅慢游”新场景。

社区商业的精细化
针对周边常住居民的需求,规划提出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保和片区将新增社区超市、生鲜菜市、24小时便利店,并通过统一规划外立面和步行通道,提升街区整体品质。

成都东站如何崛起为城市新引擎?未来发展规划解析-图2


生态焕新:从“灰色地带”到“绿色廊道”

曾经的东站周边因建设密度高、绿化率低,被诟病为“水泥森林”,生态修复与公园城市建设成为规划重点。

绿地系统的串联
沙河绿道、塔子山公园、多宝寺公园等现有资源将通过慢行系统连接,形成总长约10公里的生态环线,东站北广场将建设下沉式绿地广场,种植本土乔木与花卉,成为旅客休憩的“城市客厅”。

海绵城市技术应用
为应对极端天气,片区改造中广泛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等设施,邛崃山路改造工程中,人行道透水材料使用率达80%,有效缓解内涝问题。

低碳出行场景
规划提出,到2026年,东站周边新能源充电桩覆盖率将达100%,并增设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电动滑板车专用道,鼓励绿色出行。


居住升级:从“临时落脚”到“宜居社区”

随着配套的完善,东站周边正从“候车区”转变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板块。

人才公寓与保障房
为吸引青年群体,成华区在东站片区规划了2000套人才公寓,配套健身房、共享办公空间等设施,槐树店路附近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已开工,户型以中小套型为主,满足新市民需求。

教育医疗资源导入
规划中的“东站教育走廊”将新增3所公立小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市第二人民医院东站院区计划扩建,增设500张床位,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成都东站如何崛起为城市新引擎?未来发展规划解析-图3

历史文脉的延续
在旧城改造中,片区保留了部分工业遗产,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的厂房将被改造为文创产业园,既留住城市记忆,又为区域注入活力。


个人观点:成都东站的未来,不止于“枢纽”

成都东站的周边规划,本质上是一场“城市功能再分配”的革命,它打破了传统交通枢纽“重运输、轻生活”的桎梏,通过站城融合、产城一体,将人流转化为经济活力与居住价值。

从投资角度看,东站片区仍处于价值洼地,随着商业综合体的落地、轨道交通的加密,这里或将成为成都下一个“新中心”,而对普通市民而言,更值得期待的是生活方式的升级——通勤更高效、消费更多元、环境更宜居。

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开发强度与生态承载能力?如何避免商业同质化?这些问题需要规划者以更开放的姿态倾听民意,引入市场创新力量,但至少,成都东站的故事证明:一座车站的野心,可以超越轨道,延伸向整座城市的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